:::
2024/10/31 

社論

【社論】感恩榮民無私奉獻 帶動國家發展

 今天是「榮民節」,為表彰退伍國軍官兵服役期間捍衛國家安全與人民福祉,在卸下戎裝後仍投入國家建設,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造就國家與社會的繁榮昌盛,政府於民國68年明訂10月31日為「榮民節」。榮民前輩們秉繼往開來、奮鬥不懈的精神,為國家犧牲奉獻的故事,不但是每一個人生命的奮鬥史,更是中華民國歷經無數艱難險阻,克服一切挑戰與考驗的發展史。

 從大陸來臺的榮民前輩,多數都遭遇過烽火與離散。他們在少小時期,面對軍閥割據、列強侵略、內戰頻仍的惡劣環境,因而投筆從戎或接受國家徵召加入軍隊行列,自此展開行伍的艱辛歲月。從黃埔建軍開始,參與東征、北伐、剿共等戰役,直至完成全國統一。就在國家開始邁向成長之路時,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他們再次投入8年浴血抗戰,獲致最後的勝利。

 抗戰勝利後,全國軍民原以為國家終能邁向正常發展,卻因共產黨發動全面叛亂,大陸河山變色。在中央政府播遷來臺初期,中共企圖奪取臺澎金馬,甚至揚言「血洗臺灣」。即使面對風雨飄搖的險境,國軍官兵誓死捍衛復興基地,從「古寧頭戰役」到「八二三戰役」,將士用命,遏阻中共犯臺行動,奠定了復興基地日後經濟蓬勃發展的基礎。

 二戰時期盟軍轟炸造成的破壞,加上日本技術人員全面撤離,幾乎讓臺灣陷於百廢待舉的困境。加上國家財政困難與經濟衰退,使國家建設面臨諸多考驗。政府於民國43年成立「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讓正值壯年的國軍退役官兵投入國家建設工作,並推動各項社會復原計畫。在全民共同努力下,臺灣迅速恢復各項基本服務並進行基礎建設。榮民在這段時間全力投入民間生產與建設行列,對國家經濟復甦貢獻卓著。

 為了促進國家整體發展,榮民弟兄投入北部橫貫公路、東西橫貫公路、南部橫貫公路、石門水庫等多項重要國家建設工程。在政府推動「十大建設計畫」時,榮民投入北迴鐵路、臺中港、蘇澳港、國道1號高速公路、桃園國際機場等工程,奠定臺灣躋身「亞洲四小龍」經濟奇蹟的根基。在無比艱難的施工環境中,榮民們克服一切阻礙,力求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各項工作,充分展現軍人「使命必達」的信念,甚至許多榮民犧牲寶貴性命,讓人們心懷感念。

 除了參與國內重大建設,許多榮民還遠赴海外,協助友邦從事建設工程,對日後發展奠定良好基石,受到當地人民的尊敬和感謝。早年「退輔會榮民工程管理處」派員遠赴中東、非洲及中南美洲友邦國家,協助港口、鐵路、公路、水利、電力等興建工程計畫。榮民們的努力,不僅讓友邦國家得以改善整體公共建設及經濟條件,更獲致鞏固邦誼之重大成效。這些成就彰顯榮民不但退而不休,且持續在不同的地方和工作創造非凡價值。

 事實上,許多榮民在年紀漸長,離開這些國家建設工作後,仍積極參與各項志工和社會服務工作,貢獻一己之力。不僅如此,新聞媒體亦經常報導,許多榮民不僅默默資助弱勢團體,甚至在晚年捐出畢生積蓄,救濟社會貧困族群的事蹟,此種愛民助民的精神,傳承了「一日是軍人、終身是榮譽」的忠誠信念,為後輩退伍軍人樹立最佳典範,殊值社會與全民的肯定。

 在「老兵世代」逐漸遠離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新世代的榮民秉持相同的精神,投入各行各業,繼續為國家社會奉獻。許多人投入偏鄉醫療、弱勢族群教育、社會秩序維護等工作,甚至小學導護等志工服務。他們不求回報,只希望國家和社會更好的態度,彰顯出榮民不分世代的服務精神。

 麥克阿瑟將軍曾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然而,榮民的精神永遠不會凋零,而是隨著角色的轉換,持續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最大貢獻。過去數十年來,榮民前輩不論面對國家存亡絕續的危難時刻,或是充滿挑戰的經濟建設工作,皆以「人定勝天」的堅定信念,幫助國家走過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也是對後人最大的啟發。為了表達對榮民前輩們守護國家安全和推動國家建設所做的一切,我們應以感恩之心,支持政府榮民照顧政策,感謝榮民的付出與辛勞。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