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13 

全民國防

【全民國防】堅定信念團結一心 守護國家安全
全民若能團結一心,即使國家遭受攻擊,也能保持不屈不撓的意志。圖為日前國防部舉辦「菁英專案」招生活動,安排學子試乘戰機,讓學子了解國軍防衛國家的決心,堅定保家衛國的信念。(本報資料照片)

◎田立德

 眾所周知,古代兵學書籍《六韜》係匯集先秦軍事思想大成,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現代全民國防談的全民總體性戰略,可從古時《六韜》獲得啟發。其《文韜》〈文師篇〉姜太公對周文王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這與德國名將魯登道夫在《總體戰》一書揭示,人民對於國家存亡的關鍵因素之一,強調「一個民族的精神團結,無論現在或將來,都是領導總體戰的基礎」不謀而合,凸顯的是全民總體性戰略。以現代角度來看,即是全民國防的重要性。

 隨著國際情勢不斷改變,傳統戰爭已走向高科技化、非線性化與迅捷化,使國家安全的威脅呈現複雜而多元,如認知作戰、灰色地帶威脅、恐怖攻擊、天然災害、外交角逐、能源爭奪、傳染病散播等非軍事威脅,都是影響當前國家安全的重要議題。

人民信念是決定成敗關鍵

 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戰爭與和平問題是國際社會關注的永恆主題;避免戰爭、保證國際安全與和平,是國際社會的首要目標,而戰爭是對國際安全的最大威脅,也是影響國際安全的最大要素。因此,如何認識戰爭與和平的關係,如何規避戰爭以維護和平,都是安全研究領域的重要議題。從戰爭觀與戰略角度審視,是以「國家戰略」為指導,以「兵略」為核心思想,用兵之道以求勝為核心目標。而終極理念與所追求最高境界,是從「止戰」到「不戰」與「無戰」,如此則自然「勝在無形,利全且久」。

 現代國防就是全民國防,國防事務並非狹窄地局限於軍事一項,國防安全也絕非僅是軍人的事。如何凝聚全民國防共識,共同關心國防,不但是檢驗一個國家強弱的指標,更是嚇阻敵人進犯的主要力量。「全民國防」的精髓是希望能將國家安全休戚與共的觀念,推及至全體國民,使得民眾都能對國家有高度認同感,如同將國家整體實力比喻為木桶,每片木塊都要能綿密嵌接,滴水不漏,才能具有蓄水功能;這意味「全民國防的強度,取決於全體國人共同的努力」。換言之,如果一般民眾沒有足夠的安全意識,即可能成為敵人滲透的突破點。

 從總體戰上看,戰爭不單單是軍隊的事情,而是參戰國的每個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息息相關;亦可說,國家的任務之一是為人民的生活型態服務,但當國家面臨威脅時,人民則應當眾志成城,團結一致,作為國防及軍隊強大後盾。或許多數國家都高度重視軍隊的武器、訓練和裝備,但最終能決定戰爭結局的,是全民的精誠團結。依靠這種精誠團結,即使在戰爭艱辛和敵人攻擊下,也能始終保持克敵制勝和不屈不撓的信念。

有備無患 持續精進動員體系

 「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也」乃《孫子兵法》強調之「有備無患」、「有備者勝」備戰觀念及思想,最終目的乃「備戰為止戰」,亦是有備才能無患、能戰方能止戰。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來,不會進攻,而要依靠自己嚴陣以待,充分準備,使敵人無機可乘,做到無懈可擊。戰爭,是目的性非常強的一種特殊社會活動。春秋時代,諸侯爭戰頻繁,列國局勢動盪,孫子從歷史經驗和親身體驗中,既看到戰爭在推動當時社會發展面的作用,也看到戰爭給民眾帶來的深重苦難,所以他把「安國保民」作為唯一的戰略目標。《孫子兵法》十三篇中的論述,既強調將帥要「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的行動準則,又進而從戰略上概括了「安國全軍之道」的指導思想,這是一個根本的和平戰略目標,它的具體化,便是始終貫徹重戰、慎戰的用戰原則。重戰,即是重視戰爭,提高警惕,加強戒備,所取的態度是:「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慎戰,即開戰須慎重,要做到「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居安思危,治不忘亂」,「天下無事,不可廢武」,這是古代的一個治國安邦的傳統戰略思想,是一個為歷史事實反覆證明的客觀真理。我國位於太平洋邊緣,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戰略位置,自是難以詭譎世局;為確保臺灣人民的幸福與安全,除了國防上必須持續精進戰力外,透過全民國防以確保全民防衛動員體系的順利運作,更是勢在必行的策略。中共從過去運用文攻武嚇的「促統」,調整為「反分裂」法律訴求,戰略布局更見嚴謹,大幅壓縮我國際生存空間。面對中共「軟硬兼施、和戰兩手」對臺攻勢,到現在的認知作戰及灰色地帶威脅,對我國動作益趨彈性與詭譎多變;倘若我們將國家安全寄望在敵人有條件的「和平」善意時,我們的抗敵意志就會愈來愈削弱。

強化國防戰力刻不容緩

 任何歷史、任何時代,主導權力的身後是思想,主導政治的身後還是思想。而戰略是一種觀念、亦是一種心智的活動,更是一種手段的運用,戰略正是受思想所指導與牽引。而國家戰略亦即「在平時和戰時,發展和使用國家政治、經濟、心理和軍事資源,以達到國家目標的科學和藝術」,為維護國家在平時和戰時的安全,綜合發展及使用國家政治、經濟、心理和軍事資源,所制定的對外政策和方略,以達到國家目標的科學和藝術。

 我國政治環境特殊,國軍在「防衛固守、重層嚇阻」軍事戰略構想下,以及維持區域安定前提下,國防支出有其必要性,除保障國家安全之外,若能進一步實現國防產業自主,藉由國防產業的高產值、高技術及供應鏈效應,亦可擴大內需及促進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發展及提升產業競爭力。《國防法》第22條清楚揭示「結合民間力量,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獲得武器裝備,以自製為優先,向外採購時,落實技術移轉,達成獨立自主之國防建設」。國防部為遂行國防自主目標,秉持「確立核心、整合能量、策略聯盟、分工合作」原則,運用外部資源,整合民間技術,擴大國防工業產製規模,加速武器裝備生產與部署,積極建立國防自主能量,以厚植國軍戰力發展之基礎。

 據此,強化自身國防戰力不但是多數國人認同的當務之急,面對中共步步進逼的威脅,強化國防戰力、提升全民防衛意識與建立共識刻不容緩,亦是我國因應中共新型態戰爭威脅,所應面對的最重要課題;而「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沒有「全民國防」的基礎,「國家安全」將難以實現。其中,「全民國防」教育理念的建構與實踐,基本上已與我國的戰略構想相結合,因為全民國防是國家力量的來源,也是「防衛固守」的有效途徑,更是全面提升整體戰力與確保國家安全的最佳保障。

(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