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德
《孔子家語》中記載,哀公曾問孔子:「寡人欲吾國小而能守,大則攻,其道如何?」孔子回覆:「使君朝廷有禮,上下和親,天下百姓皆君之民,將誰攻之?苟違此道,民畔如歸,皆君之讎也,將與誰其守?」可知戰爭中攻守勝負,均取決於「得民」,顯見當時即有「全民國防」的概念。為確保國家安全,國防不再只是少部分人專有的職責,而是全體國民的共同義務,「全民國防」政策對國家永續經營及保障人民本身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地位。
軍事革命帶動新形態衝突
由於科技進步與技術革新帶動的「軍事事務革命」改變戰爭形態,讓以往軍事與非軍事的界線被打破,因此,各國都無法以傳統的軍事安全當作國家安全的唯一標的,必須廣泛關注國際間每一個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的事件,才能確保本身利益。國家安全事務的發展、管理和參與,也不只是職業軍人的責任,而是全體人民共同關心的事務,這就是「全民國防」政策意涵的遠由。據此,今日國家安全必須採取綜合性安全理念,教育及動員民眾因應一切可能對國家安全產生威脅的災變。是以,全民國防教育乃當今複雜多變的世局下,保障國家安全與人民生命的重要措施,深具時代意義,也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切不可輕忽,也應全力為之,以達必要之成效。
全球化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變遷之一,具有諸多不可預期性,因此,對戰爭較理性的觀點是,戰爭並非不會發生,而是會以不同形態出現,無論概念、手段與方式為何,都與傳統戰爭不同。戰爭的目的,將不會僅僅滿足於用武力手段強迫敵方接受自己的意志,而是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軍事和非軍事、殺傷和非殺傷的手段,強迫敵方滿足自己的利益。
當前,國與國間互動頻繁,國家安全的維繫愈益不易,舉凡軍事、政治、經濟、社會、心理等因素,都可能衝擊到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因此,現在談國家安全,皆強調「全民國防」理念。「全民國防」從字面上解釋,就是全國人民共同維護國家安全、捍衛國土,避免國家權益遭受侵害。所以,當代全民國防的基本思維,一個是國家安全力量的建設,一個則是國家安全力量的運用,此二者乃是基於全國人民都能建立忘戰必危的集體安全意識,以及全國百姓的分工合作、團結一致。
完善全民教育 凝聚抗敵意志
《國防法》第3條中明示「中華民國之國防,為全民國防,包含國防軍事、全民防衛及國防有關之政治、經濟、心理、科技等直接、間接有助於達成國防目的之事務」。倘若民眾對戰爭預期的警覺降低,將產生嚴重的心理鬆懈,國防意識的淡薄,導致支持國防的程度減弱,繼而讓投入國防的資源相對減少,當到達一定程度後,將使重層嚇阻戰爭的能力趨向薄弱,一旦武裝衝突發生,更容易使無預期的民眾陷入恐慌。縱然當代武裝衝突的過程短暫,對人民生命及財產等物質性的損失低,但國家利益將難免受一定程度的傷害;為維護國家利益,必須有足夠的戰爭準備,而如何提高民眾的危機意識並支持國防,就是「全民國防」的重要性。
全民國防雖在維護國家安全上扮演重要角色,但要貫徹卻相當不易,關鍵在於若要動員全民力量,必須先獲得全民支持,若不能建立全民的國防共識,或縱有共識卻普遍缺乏實踐能力,很容易淪為空談。而國防共識的建立與技能的養成,必須依靠系統性的教育才能完整有效。「全民國防教育」因而扮演重要角色,透過系統性的教育,讓國民均能建立維護國家安全的共識,並具備基本防衛技能,才能在國防有需要時順利投入,在不同崗位各盡其責,奉獻所長。
近年來,兩岸關係愈趨緊張,因此,不論是國防上的準備,與經濟、外交、教育、心理等各種國力的厚植,皆是必要之重。在中共不放棄使用非和平手段解決臺灣問題的政策下,除不斷對我採取文攻武嚇外,更打壓我國際生存空間。國人應凝聚全民國防共識,方能保障個人的生命財產與國家安全,因為全民國防是國家總體戰力的綜合展現,必須擁有足恃的整體防衛武力,才能因應以高科技武器為主的現代化戰爭。對臺海武裝衝突的發生及發展,仍須投以足夠的關注與準備。是以,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必須要有更深化的教育結構,才能提高民眾的憂患意識,回應並未消失的傳統戰爭威脅,並因應各種可能的戰爭形態。
強化國防建設 確保國安
當代戰爭的特色,在軍事領域側重高科技與專業化,以數位化的戰場管理、精準武器、快速反應的兵力投射等概念為主,要求僅能接受短期步槍兵訓練的民眾直接投入戰爭,並扮演某種程度的重要角色,並不符實際。從此一觀點看,全民防衛支持軍事作戰的空間似乎有限,但當代戰爭還有非軍事領域衝突的概念,某些運用到戰爭的非軍事手段,民眾能夠發揮較軍方更高關鍵性的專業功能。中共近幾年所不斷強調的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等「認知作戰」,即屬於非軍事領域範疇。而且就戰爭的發展而論,包括電子通訊設備、軟體設計等資訊工程,甚至在生物、化學、農業、植物、物理等專業技術,都可能是未來戰爭的手段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非軍事手段並不一定發揮在戰爭期間,多數是在武裝攻擊之前,例如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資訊戰等都有可能。由此來看,民眾在當代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較重視高科技、專業性的軍事專家們所想像的更為積極。
強化自身國防戰力,不但是多數國人認同的當務之急,面對中共步步進逼的威脅,強化國防戰力、提升全民防衛意識與建立,刻不容緩,亦是我國因應中共新形態戰爭威脅,面對的最重要課題;而「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沒有「全民國防」的基礎,「國家安全」將難以實現。
一般來說,國防政策無論是否強調「全民國防」,只要對象是一般民眾,目的是喚起民眾對國防的關注,進而重視國家的生存,都是全民國防教育範疇。從民眾面向來看,需要了解、肯定並支持國防;從政府面向觀之,是要以民間力量充實及建設國防,使國家力量成為一個共同體,政府才能透過民間的積極參與結合軍事力量,排除威脅,維護國家安全。
(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