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中共長期透過文攻武嚇、認知作戰及統戰滲透等複合手段對我國施壓,其破壞力不僅不亞於傳統軍事威脅,更已超出純軍事範疇。針對此一多面向挑戰,總統賴清德於3月中旬指出,將持續整合各部會力量,提出針對國安統戰威脅的17項因應策略,團結國人抵抗分化,保護我們所珍視的自由民主生活方式。此舉不僅是政策延續方向的明確宣示,更是面對威權滲透的實質回應,目的在透過制度改革與風險治理,系統性建立防禦境外敵對勢力干預的安全機制。面對此一嚴重國安威脅,需要全民凝聚團結意志,共同抵禦外來滲透與內部分化,確保國家安全與民主體制的穩固。
認同國家 堅守民主價值
中共運用多層次統戰滲透手段深入我國社會各層面,試圖從內部瓦解社會共識與國家認同。正如賴總統在3月13日國安高層會議結束後,發表談話中,引用美國知名戰略學者葛宣尼克的分析,指中共透過顛覆、滲透、收編媒體,並結合心理戰、法律戰與輿論操作,試圖以「分化與征服」邏輯,動搖我國民主社會根基。該策略的核心目的,欲使臺灣社會陷入內部爭議與認同混亂中,進而模糊對外部威脅的警覺。
在是類政治作戰戰術中,影視文化與藝人影響力,也成為重要操作工具。透過影像與娛樂的軟性包裝,中共向我國社會輸出統戰訊息,塑造所謂「兩岸一家親」、「融合發展」的類正面形象,實則在進行長期認知統戰。近幾年,數名臺灣藝人受邀參與中國大陸「央視」春晚活動,並公開轉發支持中共涉臺法律的言論或「一國兩制」等具政治意涵的立場聲明,引起輿論反彈;部分藝人明確表態「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甚至配合政治論述製造輿情聲量,明確與中共統戰策略互相呼應。
儘管臺灣藝人在多數情況下,可能出於維持商業利益、因應審查制度的被動配合,但其言行仍被中共宣傳系統大量引用,包裝為「臺灣民眾支持統一」的象徵樣板,意圖削弱我國在國際場域中的主體性與價值認同。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研究員辛格頓曾強調,與其將中共對臺軍演視為主要威脅,更應關注其潛移默化的「認知作戰」攻勢。這類作戰方式透過社群媒體操作、經濟利誘與文化包裝,逐步形塑對中共有利的敘事框架,進而干擾臺灣社會的民主價值運作。他指出,這些影響行動的真實戰場,存在於輿論流動、價值觀塑造與媒體環境的每一個角落。
立法嚇阻 強化國安韌性
中共對我國的滲透行動,從傳統間諜活動演進為涵蓋情報蒐集、認知操控、政治滲透與網路攻擊的多層次、跨領域策略。美國智庫「全球臺灣研究中心」3月發表《中共對臺灣的秘密行動》報告也指出,中共對臺政治作戰策略正朝向「更立體且隱蔽」的方向推進,其最終目的,是破壞臺灣社會對民主制度與國家安全體系的信任與凝聚。
報告中特別指出,中共情報系統長期鎖定現役與退役軍人、基層公務員及經濟弱勢族群,透過金錢收買、意識滲透與認知操作,滲入國安體系關鍵節點;同時,透過統戰組織對媒體、學術界進行代理人培植與輿論引導,意圖混淆視聽、削弱社會心理防線,進而瓦解抗敵意志。這場不分戰時與平時的「無硝煙戰爭」,正在挑戰臺灣自由民主社會的制度韌性。
在民主法治體制下,反制滲透面臨不少現實挑戰。證據標準與程序正義原則,使得偵辦共諜案需長期蒐證,導致法律反應常落後於滲透行動。報告建議,我國應建立外國代理人登記制度、強化涉共活動揭露義務,加重間諜與滲透行為之刑責,並全面提升涉「中」交流之透明度與監督機制。
此外,我國安局本月15日針對「中國複合式威脅對我國家安全之影響」於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揭露中共對我複合式威脅態樣,包括變化對臺侵擾脅迫模式、否定我國主權地位形塑「國際一中」、積極對臺經社統戰及滲透、擴大爭訊操作擾亂輿論秩序,以及結合新興科技強化對我網攻等5大手法。尤其,在「積極對臺經社統戰及滲透」方面雙管齊下,包含運用共諜加大蒐情滲透,近年共諜案起訴人數顯著上升,由2020年6人,遽增至去年64人,今年1至4月已達17人。
因應中共的間諜活動和滲透,賴總統日前召開國安高層會議,針對中共持續藉滲透吸收國軍成為共諜、社會交流統戰滲透社會等5大威脅,進而提出17項因應策略,其中一項為恢復軍事審判,另完善行政應變,並提升全民國安意識,方能築起穩固的制度防線,抵禦滲透。
鞏固認知 推展識讀教育
面對中共具計畫性、系統化的對臺統戰滲透,我國需從教育、媒體素養與文化政策等多元面向建立防護機制。然而,制度設計與政策規劃雖為必要基礎,卻無法獨力阻絕統戰話語與假訊息的滲透。唯有全民具備辨識統戰操作與識破虛假敘事的能力,方能在認知作戰的第一線有效防禦。強化民眾對影像敘事與其政治意涵的解讀能力,拒絕被動接受來自中共的話語輸入,是當前識讀教育的迫切任務。全民識讀能力的提升,結合社會整體的警覺與共識,方能構築一道真正穩固的民主防線。
近年來,我國已積極推動以識讀教育為核心的制度建設,應對中共對臺統戰策略日益細緻、多層次的發展。賴總統亦提出全民防滲透對策,強調提升對中共制度環境的理解、交流過程中的風險辨識,以及民主素養的內化與實踐。透過教育端的深耕,導引學生建立批判性思維與資訊判讀能力,從源頭強化青年世代對外部操弄的免疫力,進而鞏固自由社會的價值認同與制度信仰。
此外,我國並非唯一承受壓力的民主政體。中共運用「灰色地帶行動」與法律操弄等手段,對日本、菲律賓、澳洲等鄰近民主國家,亦施以類似的威脅與滲透。此一跨領域、跨國界的滲透模式已超越臺灣議題,成為全球民主聯盟共同面對的挑戰。因此,深化與美、日、澳等理念相近盟友之戰略合作,不僅涵蓋軍事安全,更擴及網路防衛、認知作戰與社會防護等層面,共同提升民主防線的韌性與抵抗力,是我國面對未來威脅的關鍵布局。(作者為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