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德
從古今中外無數戰史中,可證心理戰未曾缺席任何一場戰事,尤其在現今資訊發達的時代,交戰雙方作戰全程,都會藉由傳播媒體表達己方理念與作為。質言之,雖在外界來看,交戰基本態勢甚至勝負業已底定,但經由心理戰作為,仍可顯現並宣揚自己國家的意志。
許多軍事學家發現,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非在物質作用,而在心理作用。如孫子兵法〈軍爭篇〉論及「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即探討如何打擊部隊意志或指揮官意志,以獲得勝利;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論述「精神因素在戰爭中列為最重要者」;英國軍史學家李德哈特認為「在一切軍事行動中,精神因素是居於首要地位」、「使敵人喪失平衡,自亂步驟,才是真正的戰略目標」,這些「攻心為上」的戰爭指導,迄今仍具有參考價值,戰爭型態雖隨著技術條件改變而產生變化,心理因素卻未因此有所轉變。
科技革新 重塑戰爭形態
科技進步與技術革新帶動的「軍事事務革命」,打破以往軍事與非軍事的界線,重塑戰爭型態,因此無法再以傳統軍事安全作為國安唯一目標。隨著電腦、通訊、網路,乃至AI等技術迅速進步,資訊革命的影響不僅只於技術本身,亦衝擊軍事領域,對國家而言,如何將科技與知識充分運用到軍事領域,成為戰爭的致勝關鍵。
戰爭是一種強迫敵人遵從我方意志的武力行動,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戰爭型態及理論,能掌握戰爭型態的未來發展,就能掌握未來戰爭的勝利。資訊科技、網路成為21世紀訊息流通、經濟發展的重要工具,必然引導著資訊戰的到來,對於各國軍事思想觀念,均產生重大革命。克勞塞維茨提及「科技對於戰爭之影響,範圍甚大,包羅萬象,所有一切戰爭都應視為政治行為」,是以,現代戰爭涉及範圍更廣,包含軍事層面,亦擴及政治、經濟、心理及科技等領域。現代戰爭可說是「非對稱」、「非接觸」及「非線性」的「三非」戰爭時代,即是軍事資訊化、數位化,改變力、空、時3大要素的內涵,使戰爭思想、觀念、戰鬥模式、軍事組織、兵力結構等,均造成重大衝擊與轉變。未來要面對的是全新而複雜、危險、波及範圍廣泛,具極端風險的戰爭環境。
查核事實 主導第六戰場
近幾年來,認知作戰已成為中共對我國實施統戰、灰色地帶、文攻武嚇等行動外,最主要的「無煙硝攻勢」。北約的研究報告將該詞識別為針對人心的「第六戰場」,與陸、海、空、網路、太空等領域並列。它被看作是一種有組織性的資訊攻勢,企圖改變個人或社會群體思想,使其達到發動者的期望目的。本質上,是一種非傳統作戰形式;既貫穿所謂平、戰時期,也不存在前、後方戰線的區別,更關鍵的是,可以依據對象目標「客製化」攻擊內容。
現今戰爭型態和過去截然不同,中共對我認知作戰已不分平、戰時進行,並透過錯假訊息宣傳,造成國內民眾對立與紛亂猜疑。對中共而言,此等行動不但可降低武裝衝突的成本,又能成功動搖、瓦解我國民心士氣,同時亦打擊我國政府威信、分裂社會向心並醞釀衝突。因此,國人除應強化自身媒體判讀能力,明辨訊息真偽,更可善用公信查核機制,加以反制,讓敵人不實訊息無可乘之機。
有關中共對臺認知戰作為之影響,依我國已發展成熟的公私協力機制,事實查核、澄清與溯源等反制手段,多數能在短時間內被識破公布,並使製造與傳播節點喪失公信力。不過,中共仍透過多元管道不斷實施攻勢。北京進行認知作戰時,並非單獨為之,往往搭配其他政治、經濟、軍事等行動,以其最大程度影響臺灣社會民心。諸如「外宣模式」、「粉紅模式」、「農場模式」與「協力模式」為對臺認知作戰的4大進攻模式,分別針對特定與不特定閱聽受眾傳遞訊息。
認知作戰的面貌既多元又複雜,多伴我國當下所處社會環境或面臨的政經挑戰,靈活發揮,透過看似理性卻蘊藏煽動性的論述、真偽參雜的假訊息,甚至迷因圖卡,引導輿論走向。傳播途徑結合傳統媒體與新興網路媒體,不受限於地理限制,可跨越地區平臺,經推播、轉載、引用、彼此呼應與炒作等方式達到效果。
不實訊息、假新聞或誤導性資訊,或為取得經濟利益、或為刻意欺騙大眾,結果均可能危害公共利益。而網路的無遠弗屆,讓假訊息影響更為嚴重,因社群媒體和網路平臺能快速傳播不實訊息,影響力甚至可達全球。中共長期對我之策略,實質上是不斷進行分化團結、模糊主權意識及打壓國際空間等的卑劣兩手策略;基此,國人應更加了解其統戰陰謀,切勿因幾可亂真之假訊息、輿論及武力威嚇等而自亂陣腳,落入統戰圈套。
現代戰爭原係以武力為中心的總體戰,其範疇廣及政、經、軍、心、科技等作為;因此,全民防衛精神戰力不可輕忽。精神戰力雖然會隨著戰爭的利鈍與形勢進展而有所變化,但其與有形戰力所構成的乘數效應,卻凸顯有效展現全民防衛韌性的重要。其主要作用在掌握群眾的心靈與意志,涉及範疇則廣及整個戰爭面,包括我方國內民意的支持、國際社會輿論的認同、在敵方或作戰區域破壞腐蝕其心理基礎等作為。
識讀資訊 增進媒體素養
面對中共步步進逼的威脅,強化國防戰力、提升全民防衛意識與建立共識,刻不容緩。而「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沒有「全民國防」的基礎,「國家安全」將難以實現。為防止中共對我認知作戰影響力提升,可藉由擴大全民國防教育,透過教育方式,強化宣導對國家認同、判別不實訊息能力、中共最新動態威脅及可能操作手法。因此,透過多元教育讓全民建立安全防線,提升國人危機意識與資訊判讀能力,秉持「先查證、不散布」的態度,在轉發前先思考是否會落入敵方認知作戰的陷阱。
我國安全環境充滿複雜變數及高度挑戰,臺灣位於民主與專制陣營對抗前緣,總統賴清德於今年3月主持國安高層會議會後記者會,即提5大國安統戰威脅及17項因應策略,其中對策之一,即由相關主管機關積極防止中共透過網路、應用程式、AI等工具,對我進行認知作戰及危害資安。另外,賴總統錄製莒光園地節目時,亦勗勉國軍面對來自中共的各種威脅樣態,都能夠提高警覺。政府也會加強全民媒體素養,培養社會心理韌性,因應日益複雜的認知作戰手段。
(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