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6/20 

社論

【社論】無人載具新里程 國防自主展實力

 日前由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國際「無人船公開展示活動」,廣邀國內外造船、控制系統、匿蹤材料、感測器與通訊設備廠商參與。此次活動是中科院多年研發成果的綜合呈現,更向國際宣示,我國長期在尖端國防科技所投注的心力,已獲得具體成果。

 在無人載具科技快速變革的時代,國軍透過開放式平臺蒐集意見,結合民間能量,以建構未來無人船供應鏈,奠定扎實國防科研發展路徑。此次邀請廠商展示,分別由中科院與國內外廠商舉辦動態與靜態陳展,包括美國、烏克蘭、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AIT/T)等均派員到場觀摩,了解我國從船體匿蹤、動力、導控、通訊與資傳等設計環節,如何全方位呈現無人船系統,以及相關開發成果與產業鏈分布狀況。

 近年國內先進軍民通用科技的研發與整合有長足進步,參展部分廠商產品,就是運用中科院的導控模組與攝影鏡頭,顯示國防科技在產、官、學、研協力下,不斷落實科研扎根、創新引擎與軍民整合目標,中科院精準掌握需求,達成「任務導向」研發理念。

 無人船已成為國際間軍備顯學,其可作為遠距監偵、匿蹤打擊、掃/布雷、反潛、電磁作戰與誘敵平臺等複合式能量,被各國視為未來戰場不可或缺的戰力之一。相較於無人機,無人船續航力與隱蔽性更佳,亦可加裝更多感測器或武裝系統,適合長時間滯留於海域執行任務。

 事實上,無人船近年已在實戰中展現關鍵戰果。烏克蘭自2022年起,多次利用自殺無人艇搭配反艦飛彈,成功突襲俄羅斯黑海艦隊,導致大部分黑海艦隊兵力不得不撤出克里米亞海軍基地,同時也解除了側翼之威脅。相較於動輒上億元的傳統水面艦艇,成本低廉、操控靈活的無人船,對於大型艦隊構成的威脅,已澈底改變傳統海戰邏輯。

 當前,美國、英國、以色列等國,均已展開多款無人船的開發與部署。例如美國海軍的「幽靈艦隊大君主計畫」,即是由數艘大型無人水面艦組成,具備自主航行與武裝能力,目前已進行多場測試與遠距航行驗證;以色列則透過「保護者」無人艇,執行港口防衛與水面巡邏任務,均獲得不錯評價。

 有鑑於無人船的全球研發熱潮,國內外業者紛紛投入相關科技進行研發,成果不凡。而考量臺灣海峽特性與我國國家安全需求,無人船科技須整合造船、通訊、光學與人工智慧等科技,採取穩定性高之船體設計,並置重點於航速、匿蹤外型、模組化任務艙設計,以減低雷達截面與紅外線特徵等基本設計;在酬載方面,更可搭配高頻雷達、多光譜感測器、自主航行電腦與反電磁干擾功能等,台船公司今年3月首次舉辦「無人船自主研發」發表會,即凸顯「群控、自主航行、AI目標辨識、反劫持」等功能,適用於近岸巡防、反滲透、反登陸等作戰任務。前瞻無人機群體功能,也將大量導入人工智慧,與有人船/無人船、無人艇/無人機等,群體協作發展,展現強大戰力。

 中科院此次展示,可提供國軍及海巡署等潛在需求單位,了解產業發展與技術能力的參考,同時推動與各家廠商未來合作發展,進一步提升國防自主能力,亦符合「去紅供應鏈」國安目標。其實,無人船對於防衛作戰的實質助益,首重擴展海域態勢感知能力。臺灣四面環海、海上交通頻繁,若能部署具備監控與通訊中繼能力的無人艇編隊,可大幅增強海岸防衛與戰時預警能力;無人船也可作為反登陸、近岸阻絕的重要節點,結合水雷布放或電子誘標,強化攔阻層次。另配合衛星與空中無人機構成的網狀化網路,海上無人載具可與陸基火力單位聯合,實現精準打擊。

 從戰術層面來看,無人船亦可進入「蜂群戰術」,當多艘無人艇同時接近敵人目標,將造成其雷達與射控系統負荷過重,增加敵防禦破口。在戰略層次上,只要致力發展低成本、大數量無人載具,即能實現「以小搏大」、「以量制勝」目標,對提升整體海防韌性極具戰略意義。

 此次無人船公開展示,不僅是既往研發成果驗證,更象徵我國無人載具研發體系邁向重要里程碑,未來將與民間共同合作,打造「可量產、可維護、可擴充」的戰術載具。在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升高的當下,國軍致力提升不對稱戰力,中科院憑藉研發實現與跨界整合能力,協助我國在全球無人載具領域嶄露頭角,不僅為國防提供創新技術,也為產業帶來新的成長契機。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