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統計,今年6月1至10日的詐騙案件受理數超過5000件,國人財產損失金額超過30億元。雖然政府多年來大力宣導,民眾對於歹徒的詐騙老套話術大多已有所警覺,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今歹徒竟搭配人工智慧(AI)新技術,以各式手法混淆視聽,防不勝防。為避免受騙上當,蒙受精神與財物損失,國人與國軍官兵應隨時提高警戒,遇事冷靜,勿忘查證,也要謹記先撥打詐騙專線「165」尋求警方協助,以免受騙。
隨著資訊科技普及與發達,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已離不開各種資訊科技。目前資訊科技產品最尖端也最熱門的AI,大幅提高人們工作效率,也讓日常生活更便利,然而詐騙集團利用AI強大功能行騙,一般人若沒有足夠警覺,就可能被AI深偽技術誤導而上當。因此,平日就要建立足夠防詐知能,方能反制AI詐騙。
防範歹徒利用AI科技詐騙,首先必須認識AI技術可能被詐騙集團用於哪些方面,誤導民眾。這些AI詐騙技術,包括複製語音以及深偽技術,還有聊天機器人,使詐騙過程更逼真,民眾如果缺乏警覺,就容易受騙。網路也常有不肖分子假冒名人影片或聲音,對民眾進行投資詐騙;或假冒親友聲音,要求民眾轉帳;或用假身分進行徵才詐騙等手法。
詐騙集團使用AI語音詐騙方式時,歹徒設計的詐騙情境,經常包括宣稱遭遇車禍、被綁架,或是有緊急需要,請求轉帳匯款救急等,由於電話當中聲音逼真,民眾一時難辨真偽,就很容易上當。
使用AI偽冒名人詐騙也很常見。歹徒利用AI操作深偽技術,製作各界名人或企業領袖的影片、圖片或新聞報導,但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內容,偽造的內容多半用來宣傳虛假的投資機會,利誘民眾進行假投資。經常出現的手法,就是偽造股市名嘴推薦虛擬貨幣,或知名企業家透露賺錢秘技等。
另一種常見的AI科技詐騙,是製作假身分詐騙,例如假冒大企業人才招募,或是國際創投的帳號,透過舉辦徵才活動,誘騙求職民眾參與線上面試,引導民眾在不知情下,下載惡意軟體,歹徒再透過惡意軟體竊取民眾電腦的各種加密資訊。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民眾在網路的對話,其實不是與真人對話,對方可能是聊天機器人。這在時下各種客戶服務平臺很常見到,但也因為非常普及,給了歹徒利用聊天機器人詐騙的機會,透過網站AI客服提供虛假優惠,吸引民眾提供個人資料,常見的方式有提供折扣的消費資訊,誘使民眾上當。
我們必須隨時保持警惕,防範AI科技詐騙。手機上的陌生來電,或社群媒體上出現的訊息,若涉及金錢交易或個人資料的請求,千萬要保持謹慎態度。收到這些可疑訊息時,可以透過官方管道查證,例如撥打反詐騙諮詢專線,或前往官網查證。
AI的深偽技術強大,歹徒利用假造的聲音也能行騙。因此,我們可以要求對方開啟視訊通話,以確認身分。不過,由於AI技術模擬真實語音與臉孔的功能強大,當歹徒假冒警察與檢察官打電話時,即使要求打開視訊,在有限時間內,可能仍難以辨別真偽。須知,如果對方出示公文與證件,以涉嫌洗錢或者帳戶異常為由,要求配合清查資金,或者轉帳保管,都是詐騙話術。
識破詐騙的關鍵,首先要了解,檢警不會主動來電要求轉帳、交付提款卡、提供帳號密碼;也不會要求視訊,更不會用視訊做筆錄。雖說眼見為憑,但在AI深偽之下,眼見反而可能造成迷惑,背景再真實,也可能是AI生成。如果接到來電恐嚇,脅迫下達指示,民眾可以馬上掛掉,並撥打165或110專線查證。千萬不要輕易相信任何共享帳戶、保管帳號、保管提款卡的說法。謹記我國並沒有所謂的安全帳戶,安全帳戶就是詐騙。
AI雖然方便,但對於國家安全也是一種新型威脅。國家安全局已示警,隨著AI商業模式日趨成熟,技術的普及與應用門檻降低,AI已有武器化的趨勢。AI技術武器化成為新的挑戰,包括擴增資安威脅風險,產製偽造資訊誤導視聽,及快速傳散錯假訊息等。美國曾警告,AI技術可能被運用在大選期間散布錯假訊息,影響選舉公平。
基於AI衍生的安全威脅,政府正研擬「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希望將影響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全的網駭情資及錯假訊息,即時通報權責機關應處。國軍官兵與一般民眾應從自身做起,建立防範AI詐騙知能,慎防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