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9/14

吾愛吾家

眷念不忘舊時回憶
每個眷村家庭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與舊時回憶。 (董秀琴提供)
每個眷村家庭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與舊時回憶。 (董秀琴提供)
筆者(前排左一)小時候與家人的合影。
竹籬矮房是許多人幼時的美好回憶。 (李莉萍提供)

文/逸非 圖/逸非‧張維倫

眷村,一個戰亂時代中建立的集合住宅,匯聚了大江南北的各種風情,曾經嘻笑怒罵的各省鄉音,在老去的長輩逐漸凋零後,眷村的形貌也漸次淡去。

四知的啟蒙

在眷村裡成長,家中最常見的成員組合是:操著鄉音的年長父親,年輕的閩南籍媽媽,三個逐次長大的孩子。與大多數的眷村有著相似的環境,低矮狹小的眷舍,辛勞操持家務忙於家庭代工的媽媽,領著微薄薪資的父親,撐起瓦房內安居的勤苦家庭。

窮,但我們不低頭。經歷無情戰火的父親雖是孓然一身,但總是挺著腰桿清廉自持。我們的村名特別而深具意義─「四知」有別於大多數的眷村「忠勇」、「陸光」、「建國」等剛毅英勇的村名。

「四知」是聯勤財務署下的眷舍名稱,我一直覺得我家的村名不如鄰近的英勇,在我能識字之後,我曾天真地問起爸爸,「四知」指的是什麼?爸爸認真地對我說著:「四知,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們是財務署的村子,管的是發放薪餉,每個月經手大筆金錢,絲毫不能起貪念!國家窮,我們也跟著窮。窮還可以過日子,如果貪,你連最後的人格都沒了。」

在我童稚的腦袋裡,雖不太懂這樣的大道理,只知道沒糖果吃是件不開心的事,但仍認命的點點頭,乖乖地聽話。

鄉愁眷味

每個眷村家庭,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雖說充滿離奇各有曲折,但沉澱後總結情緒只有一種,就是鄉愁。

眷村最廣為人知的,應該就是菜色吧。說起這味道沒個準,是四川辣味、也有著在地調料;是江浙精緻道地,卻有著閩、客基因……。精準地說,眷村菜就是創意料理。在臺灣取得的食材不盡相同,靠著記憶摸索料理,其實吃的正是鄉愁。

童年印象中,山東籍的父親,每年中秋總要託鄰居從高雄厚德福餐廳買盒月餅,那月餅甘甜樸實,不若港式月餅油光多餡。我十分不愛那口味,乾烤的外皮,僅是酥粉狀的內餡,不知為何物。長大後才透過行腳節目,知道那種北方口味的月餅,是父親對家鄉僅有的回味,特別是中秋這個最想念的時節。回憶起來,隱約可以看到父親眼角的濕潤,食物的記憶,讓他回到家鄉那片麥田,那年輕的歲月……。

多年後採訪客家庄時,一位客家朋友談及家中祖母勤儉的飲食,隔餐再煮過的鹹湯圓,糊裡糊塗的口感,讓他頗有微詞。我憶起父親的經驗,告訴他,祖母吃的稀糊湯圓不只是節儉,而是鄉愁。他立即驚醒而明白,食物不僅是果腹或美味,吃的是記憶與情感,那是無形的味道,不由他人分說。

眷村味的料理正是如此,多數不是那麼精緻講究,隱含的卻是惜物與鄉愁。

大江大海 相濡以沫

昔日許多影視中,不羈少年放肆青春的情節,是眷村環境中好強不認輸的寫照。我的青少年時期沒有這段畫面,但好強卻是共有的性格。國中畢業時,與多數眷村子弟一樣選擇就讀軍校。父親無暇陪我去高雄應考,未曾獨自出遠門的我,拿著車票錢獨自搭火車轉公車,到高雄小港的兵工廠應試。

鄰居對門的媽媽知道我獨自出遠門考試,在返家時把我拉到一邊,稱讚長大懂事,還塞了500元給我,說去念軍校不比在家,要好好照顧自己。這滿滿的關心與不捨讓我永難忘懷。

經歷類似這樣場景的人,應該不只我一個。村裡的長輩都是經歷過生離死別的困頓環境,雖說鼓勵孩子從軍,但心裡何嘗願意與放心啊!長輩們也是勤苦的過來人,平日都是相濡以沫,互相幫忙,自個兒村裡的孩子都當是自己的孩子。這樣的溫暖應是眷村特有的情境,如同龍應台《大江大海》書中說的故事,在眷村每個家庭裡上演著,永不磨滅。

笑淚交織的回憶

知名電視製作人王偉忠製作的《寶島一村》舞臺劇,風靡兩岸及海外僑居地,劇中演繹的人情冷暖,具是眷村的寫照,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悲歡離合,緣起緣滅,讓觀眾笑淚交織的看完整場戲而低迴不已,那正是我童年記憶的縮影,也是眷村的真實寫照。

而今,隨著舊式眷村的拆遷、重建,記憶中的歲月,也隨著上一代老邁凋零而消散,但傳統價值仍深植在我的心中:窮,但我們不低頭。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