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5/09 

要聞

中橫一甲子 榮民血淚史
中橫沿途風光明媚,當年的克難構築,為國家建設打下了重要基礎。(本報資料照片)
 中橫一甲子 榮民血淚史1
 中橫一甲子 榮民血淚史2
 中橫一甲子 榮民血淚史3
 中橫一甲子 榮民血淚史4

記者洪嘉豪/專題報導

 今日為全臺第一條貫通東西兩地的交通要道,中部橫貫公路通車60周年紀念,這條串起我國民生、經貿與國防要務的基礎建設,由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的榮民為主力拓築,歷經近4年時間,克服種種困難,成功開鑿出串起臺灣東岸與西岸的公路。

 推動經建 創造三贏

 中橫歷史始於民國3年,原為日據時期的理蕃道路,直至民國45年,政府以部分日據開鑿道路為基底,由時任國軍退輔會副主任委員兼代主任委員的蔣經國先生主導,於同年7月7日開工。 

 開發中橫主要目的,除肆應國防需要,打通中央山脈,建設橫貫東西部的便捷交通外,再者,配合國家經濟建設,便利山區資源開發。當時,絕大多數退除役官兵以軍旅為家,退伍後若無工作,非但衣食無著,可能衍生社會問題。

 時任退輔會主委的經國先生,為解決榮民就業問題,毅然決定運用榮民之力開發中橫,除進行山地資源的開發與交通工程建設,也希望能夠幫助榮民在離開軍旅後,開拓新的生涯,更可藉其力發展地方經濟,創造三贏局面。惟當時中橫建設工程地形險峻,加上颱風、地震等天候影響,讓中橫開拓遭遇許多困難。

 開山闢路 克服萬難 

 貫穿中央山脈工程極為困難,再加上地震、山崩及風災不斷,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施工期間由榮民工程總隊隊員、陸軍步兵部隊、職訓總隊等單位人員編組進行,當時國家無力負擔現代機具,完全倚賴雙手和原始工具 ,一揪一鏟、一斧一鑿完成。

 也因欠缺先進精密的設備,開山闢路使用炸藥時,一不小心便造成傷亡;當年每日投入人力達5、6千人,克難施工過程造成212人殉職、702人受傷,等於中橫平均每公里犧牲1人餘。此外,當時工作環境甚差,住的簡陋工寮為茅草搭建,如遇颱風來襲,補給中斷,經常被困山中2、3個月,天天以野菜、魚乾果腹,這條公路可說是榮民血汗堆疊而成。

 建設主力 真愛臺灣

 儘管如此,榮民仍然土氣高昂,全力以赴。施工初期,三度因經費無著,退輔會曾經規劃停工半年,但榮民卻一致表示不願停工,並強調只要有飯吃,工程就能繼續。正因為榮民前輩秉持這樣不怕死、不畏難的精神,經過3年9個月又18天的心血努力,終於完工。

 中橫公路雖在民國88年921大地震之後,道路嚴重毀損,經多次颱風侵襲,仍未全線恢復通車,但前人所打下的基礎功不可沒。

 榮民施工過程中,付出青春歲月、健康、甚至犧牲生命,他們不僅保衛臺灣,更扮演建設臺灣的主力,中橫開通迄今60年,不但記錄臺灣基礎建設創舉,也為榮民的貢獻立下里程碑,更證明,無論來自何處,只要心在臺灣,為臺灣奉獻,就是真愛臺灣。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