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1/07 

國防焦點

【青報70 青報人說青報事】繼往開來70載 締創軍媒新紀元
 青報走過70載,為國軍寫歷史的初衷不變,透過鏡頭與筆,記錄最真實的國防新貌。 (本報資料照片)
【青報70 青報人說青報事】繼往開來70載 締創軍媒新紀元1
【青報70 青報人說青報事】繼往開來70載 締創軍媒新紀元2
【青報70 青報人說青報事】繼往開來70載 締創軍媒新紀元3
【青報70 青報人說青報事】繼往開來70載 締創軍媒新紀元4

編按:《青年日報》邁向70年,期間持續貫徹政府主張和立場,並扮演「媒體的清流、軍民的橋梁」角色。為發揚本報悠久歷史,及各項與時俱進的革新作為,特闢此專刊,以隔週刊登形式,由青報人說青報事,使國人了解本報的演進與傳承。

記者黃德潔/專題報導

 《青年日報》今年邁入70個年頭,在悠長的歲月裡,秉持「為國家社會求奉獻,為青年戰士作師友」的宗旨,貫徹政府主張和立場,扮演著「媒體的清流、軍民的橋梁」角色,對社會發揮鼓舞向上作用。

 民國41年在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支持下,成立《青年戰士報》,創刊初期資源相當匱乏,借用臺北市中山堂側房舍辦公,在後火車站興台印刷廠進行編排,再由新生報代印,儘管如此,全體員工仍發揮高度克難精神,夙夜匪懈,奠定報社良好風範與基礎。當時篇幅為四開一張小型報,僅對三軍部隊及青年救國團發行。

篳路藍縷 鉛字印刷奠基

 直到民國43年陸續取得辦公場域與印刷廠,當時位於永和秀朗路的印刷工廠採用鉛版印刷,印版需經過打模、熔鉛、灌鉛鑄造等工序,簡陋的印刷設備,卻是報社篳路藍縷過程中,值得誌念的一頁。隨後,在民國46年元旦擴版為對開一張大型報,正式對外發行,當時最大特色,就是經常刊載尋人信件招領,為兩岸失散家人搭起聯繫橋梁。隔年3月,再度擴版為對開一張半,同時建立地方分支機構;民國56年元旦,三度擴版為兩大張。

 民國60年10月10日,由重慶南路遷駐現址信義路文化大樓,並實施社廠合併,報紙也進入彩色印刷階段。期間結合社會脈動,配合需要進行擴版、增張等階段,逐步成為國內極具影響力的報紙,在臺灣報業市場成長茁壯。

更名擴版 邁向電腦排版

 因應時代變遷,因應媒體閱聽眾趨勢,《青年戰士報》於民國73年10月10日更名為《青年日報》,民國77年報禁解除後,紙媒百家爭鳴,擴版為六大張;同時隨著報紙產業的興盛,印刷科技快速發展進步,民國80年間,作業模式由過往手工撿字排版進入電腦排版時代,並大幅擴充印刷設施,簡化了傳統繁瑣的製程,亦降低生產成本,印務工作自此邁入了另一個新里程。

 民國86年7月,「新中國出版社」納入本社出版體系,發揮更大文宣效果,專責《勝利之光》、《吾愛吾家》、《奮鬥》等刊物編印,以另一番風貌持續發揮淨化心靈與文宣功能,報紙與刊物成為本社主要的文宣主力,提供國軍官兵及常備役眷屬優質的精神糧食。

 為配合國防施政公開化、透明化政策指導,民國90年元旦,開闢軍事專版,強化政策說明與溝通。爾後更因社會自由開放,民主政治穩固發展,報導內容涵蓋政治、財經、文教等國家重要政策,並擴大社會關懷、參與社會公益,朝向家庭、學校、社會各階層多目標發展,內容豐富且多元。民國97年,因應報業脈動,《青年日報》邁進雙面彩印新紀元,版面較以往更加美觀易讀,亦為印務出版的重大里程碑。

安定民心 發送救災專刊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88年,發生災情慘重的「九二一大地震」,行政院新聞局責由本社發行《重建快報》,不僅協助政府整合災區重建工作,發揮行政救濟效能,更提供正確資訊,向民眾宣導政府災後重建的政策與措施,是當年唯一在災區發行的報紙,展現在國家非常時期的傳播能量。「八八風災」期間,國軍官兵在第一時間全體總動員,即刻投入救災行列,《青年日報》在資訊缺乏的重災區發送救災專刊,對安定國人心靈發揮極大功效。

媒體清流 善盡社會責任

 隨著時代腳步邁進,《青年日報》從物質條件極度困難的時期到現今的規模,70年來,無數前輩用血汗寫下典範,以青春造就偉業,在艱辛歷程中成長,始終不變初衷、不改職志。

 面對新世代媒體蓬勃發展的挑戰,本報堅持為媒體清流,善盡媒體社會責任,提供客觀、公正的言論及嚴謹的報導,並扮演國防施政、全民國防教育窗口,用文字、影像忠實記錄官兵戰訓甘苦與堅守崗位、備戰不懈之動態,為國軍發聲,塑建國軍優質形象,深受部隊官兵肯定與社會大眾支持。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