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5 

寰宇安全

【戰略快評】烏俄戰爭衍生人道問題 凸顯非傳統安全威脅

◎董慧明

 烏俄戰爭自2月爆發以來,除了衝擊歐亞地區地緣政治環境以及國際秩序,由於戰事陷入持久攻防,再加上時序近秋,烏、俄兩國因油氣供應、農產品出口問題而衍生的非傳統安全負面效應,再次受到關注,更攸關國際能源、糧食市場運作,甚至牽連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政經局勢穩定。

 首先,俄羅斯為歐洲國家天然氣的主要供應國,目前約60%的原油也是銷往「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歐洲國家。俄國侵烏以來,因遭受多國制裁,已將事關國計民生的油氣能源,作為報復西方國家的政治籌碼。以聯通俄、德兩國的「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為例,俄國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現將每日供應量,由原本1.6億立方公尺減至3300萬立方公尺,就是斷定歐盟買家到了冬季,必須高度依賴足夠的天然氣儲備量,以確保經濟、社會運作無虞。基此,針對不同對象國家採取減供、斷供、階段性供應等手段,藉機擴大施壓購買國,成為俄國總統蒲亭反制裁的手段;另因石油減產導致油價狂飆,更是當前全球通貨膨脹壓力居高不下的主因。

 其次,世界重要糧倉烏克蘭,則因飽受砲火蹂躪,導致農產銳減、糧食出口受阻。再加上近期俄軍針對烏克蘭南部尼古拉耶夫市、敖德薩港口實施大規模砲擊,加劇在該地區的小麥、大麥、玉米生產和出口困境。儘管聯合國、土耳其、俄羅斯、烏克蘭四方,7月22日在伊斯坦堡簽署協議,未來每月預計有500萬噸糧食通過黑海安全走廊,送達全世界糧食市場,且首艘載運逾2.6萬公噸玉米的「拉佐尼號」糧食船,亦於8月1日啟航前往黎巴嫩。惟這些作法能否緩解因俄國封鎖烏克蘭港口所引發的糧食安全危機,尤其讓遠在非洲、中東地區的國家脫離缺糧處境,仍考驗著多方互信程度。

 從國際局勢變遷的歷史經驗中可知,戰爭、衝突雖然是改變安全形勢的關鍵原因,然而烏俄戰爭卻反映出牽動國際秩序穩定的核心因素,已從國與國之間的領土主權爭端,延伸為因能源、糧食安全而導致的人道主義問題。就現況而論,國際糧食、化肥價格持續飆漲、油氣能源供應緊缺,以及物價節節高升,皆對國際關係格局產生重大衝擊,成為各國必須正視的國家安全課題。

(作者為政戰學院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