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4

吾愛吾家

鍾靈毓秀聚龍潭 臺三線上的浪漫小鎮
大平糯米紅磚橋,是當時村民的主要對外聯道。
大平糯米紅磚橋,是當時村民的主要對外聯道。
有著重量級文化底蘊的龍潭,孕育出多位文學大師、書法文人、水墨藝術家。
圖為(由左至右):陳瑞源〈鎮宅〉裝置藝術、折劍居柴陶工作室〈仁者樂山〉、吳逢春書法〈如龍蟠霧鳳騰霄〉。
聖蹟亭,是北臺灣現存形制最完整的惜字亭建築。

文.圖/硯青

在國道一號高速公路未興建之前,縱貫臺灣西部的公路交通,全依賴靠沿海城市的省道臺一線,和丘陵山城的臺三線。臺三線行經臺灣西部鄰近山區沿線的16個客家庄,是一條串連客家地景的公路,前身則為日據時期沿客家聚落的丘陵地、臺地,依軍事用途而闢建的零星戰備道路與產業道路。近年客家委員會為發展客家文化事務振興客家產業經濟,以故事線、文化線、產業線三線並進,推動「浪漫臺三線」相關活動。

龍潭,在北臺灣的客家庄里,有著重量級的文化底蘊。這裡保留了形制完整的聖蹟亭惜字文化。「惜字」源自於對造字者倉頡的敬拜,唐律規定字紙要集中焚燒,不得隨意丟棄,到了宋代正式出現惜字亭焚化字紙,明、清延續此一習慣。位於龍潭的聖蹟亭,是北臺灣現存形制最完整的惜字亭建築。

惜字,在現今數位化的時代裡看似幽微遙遠,但文字書寫與運用、乃至更上一層的文學底蘊,實為國家文化的品味指標。例如:已故龍潭客籍文學大師鍾肇政,在日據時期即開始以漢文寫作,日後所發表的《新婚》、《魯冰花》、《濁流三部曲》等23部長短篇小說,成為臺灣文學史上的巨著;同樣出身於龍潭的音樂家鄧雨賢,更是創作了「四月望雨」─〈四季謠〉、〈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等膾炙人口的臺灣民謠。一個昔日的偏山小鎮,孕育出了近代臺灣兩位音樂與文學大師,歸究其因,重道崇文與晴耕雨讀的客家傳統功不可沒,這也反映在聖蹟亭的惜字文化裡。

龍潭在地書法家吳逢春表示,自己窮苦的求學歷程,體現了客家庄「晴耕雨讀」的傳統。龍潭地處丘陵,產業以茶葉為主,早年可謂窮山僻壤,童年在農忙與苦讀中奮鬥著,惜字、苦讀、務實是家訓也是脫貧的出路。貧苦的歲月,與長輩鼓勵苦讀的意志,在在反映他在水墨、書法鑽研上的成果。啟蒙於客家水墨名師戴武光,受業於山水大師周澄,再加上自身的鑽研,吳逢春對書法的領悟,有著異於同眾的詮釋,近作中展出稚拙的筆趣,與多媒材交互衝撞融合,卓然出眾。

另一位出身龍潭的水墨畫家,則以創新的技法形式,重新演繹水墨山水。走進位於龍潭市中心的畫室,充滿著傳統民藝品的空間裡,住著一位汲取傳統養分,轉化成現代思維的藝術創作者─陳瑞源。

龍潭石門水庫的山景,四時變換著不同樣貌,是陳瑞源創作的靈感來源之一。骨子裡轉著客家硬頸精神的陳瑞源,從來就不願在固定的格式裡生活,從事美術教育多年,一直以打破成規為己任。他的創作從生活中取材,甚至是腐朽的建築模板,在他獨到的眼光下,都能轉化成裝置雕塑藝術,澈底顛覆「朽木不可雕」的傳統價值。這些思維充分反映在他的油畫、裝置藝術、水墨創作之中。他將多年對傳統水墨的探討研究,以西洋的遮噴技法,重新演繹宋代文人的隱逸情懷。

龍潭像是個人文薈萃的寶地,孕育出文學大師、音樂天才、書法文人、水墨藝術家,還有鐵雕藝術家葉步雲工作室、多次獲國際陶藝展邀請展出的折劍居柴陶工作室等,在在證明這裡是臺三線上的文化翡翠。

浪漫,在多數人的直覺裡總少不了用鮮花、美景作為開端,接著以燭光、美食作為過程,然後自定義浪漫的結尾。

但只要深刻地追尋內心,看到與感受到的浪漫,則是信步踏在蒼鬱的古道裡,感受那些前輩文人與藝術家曾經赤腳踏過的生命足跡。他們不因艱苦而向生活屈服,不忘勤學苦讀等家訓,用盡所能地以文字、音樂、繪畫、雕塑來訴說生命,形塑描繪自然帶來的感動。

這些點點滴滴的內涵,都是藏在臺三線的浪漫,隨時歡迎大家的造訪。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