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01

吾愛吾家

防疫從「家」做起 提升戰「疫」能量
防疫在家期間,適當的安排作息如樂器練習或線上學習,對孩童來說很重要。
防疫在家期間,適當的安排作息如樂器練習或線上學習,對孩童來說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民眾可多加運用「安、靜、能、繫、望」原則,緩解疫情帶來的心理壓力。
面對疫情,民眾應提高警覺,配合防疫措施及注意個人衛生習慣。

文/趙恩 圖/編輯室‧方麒舜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民眾若覺知有病毒感染的嚴重性與易感性,可能引發過度焦慮,導致出現過度反應或不理性行為,需特別留意。臺灣公共衛生雜誌今年2月份刊登「臺灣公民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之焦慮症狀與防疫作為血壓、血糖、要按時用藥、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回診追蹤」,協助家人提升戰「疫」能量。之趨勢」研究,發現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發展,民眾焦慮症狀及防疫作為,不分性別、年齡與教育程度,都呈現上升趨勢。針對此研究結果,該研究團隊指出,大規模流行疾病發生時,民眾確實會有焦慮與擔心的心理健康議題,隨著民眾落實戴口罩、洗手等防疫作為的比例升高,民眾的焦慮症狀不僅沒有隨之下降,反而有顯著上升的趨勢。

為提升民眾面對疫情壓力的因應技巧,建議民眾自身或協助家人採用緩解心理壓力五大招:「安、靜、能、繫、望」,常保情緒平和。

所謂的「安」,是指不論在居家或醫院單位隔離,安全都是最重要的。戴口罩、勤洗手,健康的監控與適當注意,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靜」是每日觀看疫情新聞,不要超過30分鐘,好好的深呼吸、放鬆、休息、睡覺,調適自己的情緒與正面思考,減低焦慮感;「能」是在家多運動、充實防疫知識,厚植對抗疫情的能力。即便是在隔離的環境,仍有些是自己可掌握的。滑滑手機、看看書、做做運動,甚至寫下心得與日記,安排作息適當轉移,找回自我控制感;「繫」則是利用網路或電話,與親友維持聯繫、互相鼓勵。被隔離的民眾利用視訊與電話,維持與外界的溝通。會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並不是被放棄,也得到紓解與支持;「望」則是要跳開負面的思考,保持正向的希望。不要只注意負面的資訊與報導,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自我勉勵打氣,不要放棄希望,只要全民合作,一定會戰勝疫情。也建議民眾若感到焦慮,可以向1925安心專線(依舊愛我)及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尋求協助!

根據國健署統計,超過八成長者患有至少1種慢性病,有超過六成長者同時罹患2種慢性疾病,疫情期間慢性病管理不打烊,建議病友們抗疫四要:「要定期量血壓、血糖、要按時用藥、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回診追蹤」,協助家中病友健康管理,共同對抗疫情。

要做到這四點,我們平日在家時,要協助家中慢性病患者居家監測血壓、血糖,並記錄相關數值,按時服藥,以掌握身體狀況及控制病情;也要提醒患有慢性病的家人,憑醫院或診所開立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優先至社區健保藥局領藥,減少出入醫院次數,降低感染風險。因應疫情,部分醫院有增設慢性處方箋院外領藥服務窗口,慢性病人可先透過網站或電話詢問後多加利用;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維持均衡飲食原則,多喝水,每週至少運動5次,每次達30分鐘。居家運動可至YouTube網站搜尋國健署製作的「我家也是健身房」系列影片(長者篇、年輕人篇、故事篇),跟著動一動舒展身體,也能維持心情愉快;最後則要記得回診追蹤,做好個人防護定期回診,初期發病或病情穩定者,可優先選擇社區診所照護,另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可聯繫縣市衛生局,透過視訊方式或依當地衛生局之規定來就醫。

簡而言之,防疫是持久戰,防疫需要從「家」做起,透過緩解心理壓力五大招「安、靜、能、繫、望」,及抗疫四要「要定期量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