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7/12

吾愛吾家

有一種味道叫鄉愁
過橋米線。
過橋米線。
稀豆粉是雲南夏季消暑佳品,有清暑熱的功效。
雲南菜品豐富味美,來到寶島多年依然飄香不輟。

文/苗裕康 圖/苗裕康 桃園雲南滇西打歌促進協會

時代演進,交通與通信的發達拉近了人與人之間距離,也淡化所謂「思念」這種情愁。當代的孩子,恐已大多不太能理解什麼是鄉愁了。

楊月美祖籍在雲南省龍陵縣,當年因為戰亂,父母避遷緬甸仰光,直到民國75年 ,又帶著6個孩子來臺依親,楊大姐當時還是個在仰光讀大學的青春女孩。依親投靠的舅舅住在桃園忠貞新村,群聚相連的還有中正村、貿易七村,這3個眷村依次相鄰,自然而然形成龍岡軍營的一大聚落。眷村就像座小型城市,基本食衣住行元素也隨住民而生,這裡的眷戶大多是從雲南隨國軍來臺,因此雲南風味的小吃店、餐廳,村頭村尾俯拾皆是。

楊媽媽為了生計,毅然決然在村裡找了店面,憑藉一手家鄉菜手藝,全家一同操作經營,「雲南小館」便這麼在村子裡成百上千的雲南鄉親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除了米干、過橋米線、豌豆粉、稀豆粉這些主食,還把家鄉一些傳統菜色也端上客桌,氣鍋雞、大薄片、牛肉干巴等等,而老家龍陵縣與少數民族區域接鄰,所以擺夷拌蝦、傣族酸豬肉、炸竹蟲這些當地原民料理也能在楊家的店裡吃到。另外,屬於雲南風味的甜點,例如:甩餅、下關乳扇、紫米粑粑也一應俱全。

楊大姐及兄弟姊妹在媽媽手把手的調教下,對於家鄉美食文化的理解與烹飪製作都日益精進,也順理成章接下父母操持店務的重擔。除了楊媽媽的老店外,兄弟姊妹又各自開枝散葉發展出家族系列品牌門店,讓楊家的味道愈傳愈廣。值得一提的是楊大姐店裡的「過橋米線」,這是道有典故的傳統小吃,砂鍋裡盛著滾燙雞湯,到客席邊才依序下入薄切肉片、生菜、熟菜和米線,運用雞湯的溫度將肉片燙熟,鮮嫩而不柴。只可惜現今大多店家為簡化工序,這些步驟都預先在廚房完成,可是楊大姐依然堅持傳統作法,希望這道小吃的精髓能保留下去。

眷村的住民結構多為雲南鄉親,生活文化必然有共通屬性。長輩們常常帶著孩子聚在村裡的活動中心,他們吹彈演奏傳統樂器,豪邁唱著民族歌謠,歌聲舞蹈除了撫慰身在異鄉的情愁,也將「滇西打歌」這項傳統文化耳濡目染地傳承給孩子們。楊大姐回憶起當年楊媽媽帶著他們參加打歌的盛況,那種喜慶歡愉氛圍就好像過年一樣熱鬧。

說到春節,每年這段時間楊家最為忙碌,卻也是最幸福的時光。眷村裡家家戶戶都要做香腸、臘肉,以及雲南特色的牛肉干巴,楊大姐家亦不例外。臘月隆冬,楊媽媽採辦好上選肉材、辣椒、調料,用家鄉道地手法,製作出屬於老家的臘味年貨,同時餐桌上必定少不了香辣與酸辣二種調味料。

嗜辣的雲南人,香辣是用辣度不高但香氣好的二荊條辣粉,混入幾味香料後以滾燙熱油沖入,高溫遇到辣粉產生酶鈉反應的香氣,使二荊條的辣味更顯馥郁。酸辣則以新鮮的朝天椒切碎,加入鹽和冷開水,運用辣椒自身天然的乳酸菌發酵,進而達到酸化爽口風味。除了家人享用,也讓店裡客人能夠嚐到這份屬於雲南家鄉的年味。

民國94年,忠貞新村拆遷走入歷史,臺灣的眷村文化也隨時代洪流衝擊而泯散淡離。飄洋過海離家萬里的家鄉味在寶島落地生根,成為臺灣多元飲食文化的一種。楊大姐店裡每天人馬雜沓依舊,大多食客吃的是一份美味,但也有些人,吃的是一份鄉愁。

閱讀請點以下網址:

◎Hyread ebook (網址:https://ebook.hyread.com.tw/store_mz_search.jsp)HyRead ebook 凌網科技

◎Mybook (網址:http://mybook.taiwanmobile.com/magazine)

◎udn閱讀吧 (網址:http://reading.udn.com/v2/magMain.do)

◎利用臺北市立圖書館的借書證,登入臺北好讀電子書平臺(網址:http://tpml.ebook.hyread.com.tw/),不論是電腦、手機或平板都能借閱唷!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