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副刊

【心靈補給站】童年記憶恆溫

◎林念慈

 今年大學學測作文題目〈如果我有一座新冰箱〉引發熱議,實體空間和虛擬想像交錯,確實考驗書寫功力,同時也帶來腦力激盪的樂趣。記憶中,廣告裡的冰箱總會躍出一尾鮮紅的石斑魚,以表保鮮,還會放上雙層十二吋大蛋糕,展現高度;炎炎夏日,孩子們不斷打開冰箱偷喝果汁牛奶,最後喝得一滴不剩,大喊:「冰,冰過頭了啦!」

 時間雖然過了頭,但童年記憶恆溫。

 猶記得家裡的第一台冰箱,土黃色、機體線條硬直,活像個窩在牆角的老實人,特意燙了衣服,卻更顯得手足無措,或許也正因如此才值得信賴,它足足站了十七年,期間從無懈怠。冰箱裡總冰著一罐藥膏,是我兩歲住燙傷病房時所用,要價相當昂貴,但萬傷皆可除,所以無價;長大後我仍時常受創,身心愈發脆弱、疲憊,可惜那罐藥早已用完,從此只能學著自療。

 小學時,母親習慣在上層冷凍櫃裡放兩支甜筒,獎勵我們完成功課,但有次興高采烈地打開冰箱,才發現所有點心不翼而飛,而弟弟一臉無辜。說實話,我從那一刻起就懷疑冰箱裡有黑洞,可不是嗎?食物總是冰著冰著就不見了,卻又能在數年後久別重逢,如此奇特的遭遇,足見冰箱確實是個神祕的空間。

 長輩總告誡我們:「不要常開冰箱,討債(浪費)電。」我奉為圭臬,不過想想這也可能只是嚇阻的話語,說不定是有人擔心我們知道得太多,所以散布流言,不料反倒引發人類對冰箱的強烈好奇,像貓咪之於關閉的廁所門。其實打開不難,但某些事情掀開了也沒用,問題是自身缺乏安全感,所以才草木皆兵,永遠無法相信明亮的世界,只好繼續凝視著深不見底的黑洞,並在開開關關之間,把自己的電力消耗殆盡。

 後來在臺北工作,租屋處附有一台小冰箱,得蹲著取物。遷入那天,我特意添了水果、氣泡水、金磚造型蛋糕,試圖讓日子看起來豐衣足食。母親每次來探望我,第一步就「視察」冰箱,並視情況「補貨」,以確保獨居的女兒不致餓死。有一陣子我迷上烹飪,研發食譜、調配菜色,為自己做吃食是很大的快樂,但控制食材分量不易,沒多久冰箱裡出現了腐敗的氣息,為了不再浪費食物,以免被上天懲罰,只好作罷。

 結束廚娘歲月後,冰箱逐漸恢復原貌,安靜、空曠,如同一片雪原,或許這麼說並不精準,因為這些日子以來,它的腹中早已結滿了霜,也不知哪日才會融化?但冰箱仍是必要的,至少在夜深人靜時,我可以打開那扇矮小的、神奇的門,像夢遊仙境的愛麗絲,隨著門的尺寸縮小、再縮小,然後朝光來的方向一路奔去。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