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10/17 

副刊

【墨田拾穗】學而時習之

◎豐饒

 《論語》是一部歷經兩千多年實踐,迄今仍受到國人重視並成為日常行為準則的「寶典」;生活中,遵照《論語》裡的規範做人處世,絕不會犯錯;有些行為、儀節《論語》裡亦有明確闡釋,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時,或許能在《論語》裡找到「答案」,這就是《論語.學而篇》告訴我們的重點。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以白話文來解釋,意思是:孔子說:「學習知識,要經常去溫習、複習;就會發現以前不曾注意到的地方,做學問遇到這樣的情形,難道不令人高興嗎?有老朋友或老同學從遠方來,難道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嗎?自己明明很有才學,卻苦於沒人知道,在這種『懷才不遇』的際遇下而不著急、不生氣,這樣的人難道沒有君子風度嗎?」

 當然,孔子生長的春秋時代,和今天社會發展雖大不相同,但為人處世的觀點並沒有改變,我們的社會依舊是「講禮、重情、守法、有道義」的,儘管傳播工具改變、交通工具發達、社會民主化,但人和人之間的相處並沒有太大的轉變。雖然現代社會裡,不像春秋時代只有貴族才能讀書識字,今天的國民教育普及、高等教育發達,只要想讀書,都有學校可以讀。關鍵在讀書時,若遇到不懂的、不了解的地方,在沒有電腦網路的時代,查索資料往往十分困難,偶或為了查找某一資料而發現新的觀點;或在經歷了社會洗禮,翻閱曾讀過的篇章,印證當下的情況而有新的領悟,其中的快樂是只有親身體會過的人才能理解。

 在春秋時代,交通工具並不發達,全靠兩條腿或騾馬往來;出一趟遠門非但不易,甚且還得花兩三年時間規劃,因此,知道有老朋友即將從遠方來,那股興奮之情是值得期待的。在交通發達的今天,人們在「地球村」裡來來去去,常是朝發夕至,期待老友來訪的心情或許不同於孔子的春秋時代,至少「共剪西窗燭,話巴山夜雨」的心願是相同的;〈學而篇〉裡的這些快樂大家都曾經歷,重要的是,孔子希望讀這篇文章的學生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

 古代知識或訊息的傳遞,靠的是口語傳播,一個人有沒有才學,或許是交往密切的人才知道,他人很難了解;有學問、有才能而不受到君主重用,難展所學,常讓懷有豪情壯志的人「鬱悶一生」;如今傳媒發達、網路便利,有才華、有能力的人,即使遠在千里之外,都能受到行家的青睞,所以不會有「人不知而不慍」的問題,關鍵是我們為一展長才、奉獻社會「準備好了嗎」?

 「溫故知新」是〈學而篇〉的重點,《論語》把它列為首篇,原因即在此。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