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18 

副刊

【墨田拾穗】天下為公

◎豐饒

 孔子教育學生注重「因材施教」,更注重「舉一反三」,他常以極淺顯的例子來解釋深奧的道理。例如《論語.雍也篇》裡,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語譯白話文意思是:孔子說:「住在屋子裡的人,誰能不從大門進出呢?就像一個人,有誰能不依從『道』立身處世,從『道』而行呢?」

 孔子的「道」非常簡單,「道」就是日常。就像太陽永遠是從東邊升起;同樣的,我們居住的房屋,有門窗、有廳堂,進出屋子一定要從大門進入,若不走大門,那是「穿窬之盜」。因此,孔子以「門戶」來比喻「道」,唯有「從大門進出的人才是走正道的人」!「何莫由斯道也?」孔子這句話既是問學生,也是告訴學生:「沒有人出入室內不走大門的,我們為什麼不從根本認識『門』(大道、天道、人道)!」

 孔子運用「比喻法」傳授知識,以取得舉一反三的效果。孔門弟子對「道」的追求和實踐,都感到十分困難,學生對「問道」和「實踐道」都懷有不同程度的畏懼,因此,孔子就以日常生活中天天必須穿行的「門」來比喻「道」,告訴學生「道」不是很難理解的,就像一定要打開「門」才能進出室內外;既然知道要從「門」進出室內外,為什麼不從一開始就「認識」什麼是「門」?

 「門」開在什麼地方?如何進「門」?「門」裡有什麼?每個人的悟性不同,在求學過程中對「道」的領悟亦不同,因此,子貢才會感嘆:「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子貢這樣的好學之士,都感嘆「不得其門而入」,一般的學生可能連「門」朝什麼方向開都不清楚!

 「天道」循環容易理解,「人道」著重的是「三綱五常」。「三綱」強調的是君臣、父子、夫婦,若再加上兄弟、朋友就是「五倫」;五倫篤厚,社會風氣自然和諧,彼此相處和諧自然不會起爭執、煩惱。「仁義禮智信」是「五常」,「仁與恕」是孔子對學生最基本的要求,在《論語》裡,「仁」是最常見的,孔子再三叮囑學生「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禮運大同篇〉裡,開宗明義即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說明「道」的起點在「克己復禮」,終點就是「天下為公」。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