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11 

社論

【社論】善用心輔資源 營造健康人生

 近日臺灣發生25年來規模最大的地震,撼動全臺,造成多人傷亡,以及多處屋毀路斷。地震發生後,國軍立即投入救災,政府與民間也紛紛運用各種資源,希望協助民眾早日復原,回到正常生活。

 強震過後,除了外在的破壞與傷害,如何安撫震後人心恐懼不安的心輔作為,也同等重要。地震頻繁,許多人難免產生焦慮、恐慌與不安,看到媒體不斷放送救災畫面,內心備受煎熬,甚至可能出現非預期的替代性壓力創傷反應。此刻,除了學習地震防災避難知識,保護人身安全,也應學習各種心輔知識與資源運用,讓不安的心情重回平靜。

 其實,不是所有人在經歷地震的焦慮、恐慌後,都能立即調適。包括因為地震損毀家園或失去家人的受災戶,救難人員或國軍官兵,甚至深刻感受天搖地動而持續恐慌的民眾,有人能夠很快恢復日常,有人則憂心再有地震發生而惶惶不安。

 此時,除了善用資源緊急提供避難所、緊急醫療或撫卹外,也需啟動心輔資源,撫慰悲傷情緒、緩解壓力創傷、恢復心神穩定健康;亦應鼓勵民眾善用心理諮商輔導資源,自助人助,嘗試各種安頓身心的方法,穩定震後恐慌不安,度過難關。

 心輔資源的引導、陪伴、諮詢,可以提供系統性的安心策略,穩住心緒,臨危不亂。例如,練習能夠靈活身體活動、保持正向信念及心理韌性的方法,重視良好睡眠品質,連結親朋好友互挺支持,均有助安定人心。現代人身處快速變遷的環境,平時面對的壓力本來就不小,如果再遇上天災人禍累加的壓力,恐將不勝負荷。如何在平時吸收心理健康與減壓知能,充實心靈雞湯,儲備內心正能量,形塑抗衡高壓的心理韌性,是營造身心靈健康的良方。

 臺灣位處地震帶,要隨時做好防震,有備無患。因此,除學習地震防護知識外,也應了解遭遇地震飽受驚嚇之餘,恢復身心平衡安定之法。心輔資源一如心理健康教練,能教導激活身心訓練,減輕焦慮不安。建議可透過各種運動,活化被恐懼僵化的身體,促進腦內啡釋放、減少壓力賀爾蒙;或簡單重複深呼吸、靜坐、正念冥想、祈禱唱誦平安等方法,重新感受內心安靜舒適感。

 質言之,善用專業心理輔導與諮商,甚至精神醫療專業指導,是迅速獲得恢復安心生活的重要一步。尤其,支援救災的國軍官兵袍澤,可能面臨無比巨大的高壓,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是維持國軍戰力與救援力的重要基石;善用部隊心輔資源,不僅能輔助官兵應對各種身心壓力、部隊生活和家庭問題挑戰,更能成為穩定官兵心理支持的後盾。

 除了國軍內部心輔資源外,許多民間心輔與諮商資源,也能彈性配合部隊官兵需求。包括各單位心衛中心提供基本的心理輔導,協助官、士、兵適應部隊生活;不定期邀請專業師資入營舉辦專題講座、個案研討、心衛宣教與心輔教育等;導入社會各界心理專業能量及心輔資源,提供官兵多元輔導管道,敏覺知官識兵,適時互挺互助,提升心輔知能。

 受創者的心靈復原需要時間和毅力。人心是肉做的,再堅強的心志也需要支持和理解,成功者的一生中,往往有幾位心靈導師或生命貴人指點迷津。其實,國軍心輔資源,正是官兵的心理健康引路人,能指引身心處於低谷者,學習拿捏剛強與接納柔軟感性面,營造身心健康的人生。而保持內心柔軟彈力的心理韌性,也有助於通過狂風考驗,重新挺立。由此可知,能掌握心理復原力和永不放棄希望的健康人生觀,就等於掌握國軍精神戰力,進而強化實體戰力。

 國防部透過內外部資源整合,形成環環相扣的心理健康照護體系,也致力於納入官兵與家人、朋友和社區,維護親近聯繫的支持網絡,完善心輔工作。此外,在部隊防處作為上,各級幹部應提高官兵面臨挫折與心理困擾時的抗壓性,加強逐級輔導管道,營造愉悅的工作環境。

 綜言之,天災無情,人心大愛溫暖有情。在此鼓勵所有國軍同袍,在緊張高壓之際,相互提供情感支持與鼓勵,並善用心輔資源,營造健康的人生心態,強健身心,鞏固部隊戰力。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