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5 

寰宇韜略

【寰宇韜略】北約擴大海上戰力優勢 嚇阻俄國(上)
 北約盟邦海軍具有較俄國更優勢的海上戰力,有助提升對俄嚇阻能力。圖為北約日前舉行年度「波羅的海行動」(BALTOPS)海上聯演。(取自DVIDS網站)
【寰宇韜略】北約擴大海上戰力優勢 嚇阻俄國(上)1
【寰宇韜略】北約擴大海上戰力優勢 嚇阻俄國(上)2

◎李妤(譯)

 烏俄戰爭爆發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等國家,持續加強軍力、嚇阻俄羅斯,但外界較少聚焦於俄國海上軍力發展,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發表報告,主張俄國海權力量面臨劣勢,因此,北約應持續擴張海上戰力部署與演訓,迫使俄國分散戰爭資源,進而被迫轉向防禦性戰略,間接嚇阻與削弱俄國侵略野心。

(編按)

 冷戰期間,西方盟邦曾對於如何應對蘇聯海軍威脅,產生廣泛爭論,部分盟國認為,應透過西方相對優良的海上軍力,以不對稱優勢,削弱蘇聯陸地作戰能力;另一派想法則認為,應採拒止戰略,達到嚇阻前蘇聯紅軍的效果。

 本文認為,北約至今仍擁有相對優勢的海軍戰力,由於俄國仍屬陸地國家,海上投射能力相對有限,因此必須透過與其他夥伴國合作,提升相關能力。例如:俄國與敘利亞簽署合約,使用塔爾圖斯(Tartous)港口作為後勤基地,而就俄國非法侵占克里米亞半島後,塔爾圖斯的後勤支援,更增加了莫斯科對黑海的控制能力。

俄維持海上戰力 確保平衡

 俄國海軍主要有三大作用:首先是嚇阻對俄國本土的威脅,保護俄國本身國防工業、指揮管制及核武投射能力;因此,俄海軍主要透過在海岸建構分層防禦能力,在競爭對手進犯本土前消滅威脅。第二個作用,針對敵對國家進行長程精確打擊。第三則是確保俄國的海基核武投射能力。由上述可知,對俄國而言,維持海上戰力主要目標在於確保戰略平衡,而非擔任作戰主力。從烏俄戰爭經驗可知,俄國黑海艦隊主要利用海上封鎖,以及「口徑」(Kalibr)巡弋飛彈增加烏克蘭戰爭成本,包含消耗烏軍防空能力與增加經濟損失等,海軍並非打擊烏軍的主力部隊。烏俄戰爭前,黑海艦隊部署地中海的目的也在於對抗北約,替俄國陸軍提供戰略優勢。因此,北約在制定歐洲─大西洋嚇阻戰略時,應考量俄國海軍策略。

 本文認為,北約透過加強海上戰力,有助削弱俄國海軍,使莫斯科當局分身乏術,達到打擊俄軍整體作戰能力的目標;也就是說,藉由鎖定俄國海軍,破壞俄國整體戰略平衡。

 傳統的軍事平衡戰略,主要手段是藉區域拒止達到嚇阻效能,透過分散俄國軍力,從而建立有效戰略平衡,是對傳統嚇阻能力的補充手段。北約應利用相對優勢的海上戰力,迫使俄國將資源轉移到海軍,進而降低在其他領域的威脅能力。

 俄國2023年將聯邦預算40%用於國防領域,且企圖擴軍40萬人,儘管其在烏俄戰爭持續下,實際支出與擴軍效果難以估算,但仍對烏國及西方國家造成巨大壓力。雖然俄國陸軍戰力相對較差,但其規模龐大,加上總統蒲亭持續使用「核邊緣政策」,透過威脅動用核武恫嚇西方國家,因此北約盟國更應從多方面,審慎考量面對俄國戰略競爭時的策略。

 透過破壞俄國現有戰略平衡,迫使其重新調整國防策略,有助提升北約優勢,以對抗俄國威脅。一旦北約強化部署長程攻陸能力,俄國勢必得加強應對措施、防禦成本與所需人力,資源排擠結果勢將推遲其軍事現代化腳步。因此,北約海軍可透過重新調整嚇阻戰略,間接或直接加強對俄國嚇阻,從而提升北約東翼的防禦能力。

俄憂心本土遭海上精確打擊

 俄國主要將海上威脅分為三大部分。首先,克里姆林宮憂心敵方會從海上利用長程武器對俄國本土進行精確打擊。這部分憂心源自1990年代多起衝突經驗,俄國從波斯灣戰爭與南歐巴爾幹戰爭經驗發現,對手可運用「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等發動精確打擊,在第一波攻勢中就癱瘓對手的軍事反應能力。

 此外,俄國也擔心西方藉由海上載臺,自鄰近海域對俄國發動攻擊,使俄軍預警能力無法發揮效用。另外,俄國假定一旦敵方同時發動空中打擊,將一併損害俄軍指管節點、關鍵基礎設施與核武資產等目標。正因為如此,強化防空能力成為俄國長期以來國防重點項目,如俄國在2020年軍備計畫,便研擬設立56個S-400防空飛彈營。

 為對抗上述潛在威脅,俄國近年亦開始重視精確打擊能力,除強化各空軍基地防禦能力;且同時加強北極圈區域的狀況覺知能力。除部署MiG-31BM戰機外,俄國北方艦隊聯合戰略司令部下轄至少3個S-300與S-400防空飛彈團,以及干擾半徑最大達8000公里,被稱為「莫曼斯克-BN」(Murmansk-BN)的機動電戰系統(EW),同時持續擴大雷達涵蓋範圍。

 俄國憂心的第二項海上威脅,是俄國自蘇聯時期發展至今的彈道飛彈潛艦(SSBN)基地安全。俄國在冷戰後期,投入大量資源,強化高緯度地區潛艦基地安全,但隨著全球暖化導致航道改變,加上商船運輸量增加等原因,愈來愈多行為者得以進入北極地區,也讓俄國在極地建立的設施與野心暴露在外。

 俄國負責確保水下狀態覺知能力的單位為「深海研究總局」(GUGI),其人員來自俄國海軍,駐紮在極區內的祕密潛艦基地奧蘭雅古巴;便配置有鈦殼深水210型核潛艇(Losharik),其號稱能夠下潛至水下6千公尺,能由母艦運送至特定任務區域,執行深海情監偵等特種任務。

俄投入海上安全資源仍不足

 俄國的最後一項憂心,則是海上交通遭到封鎖,由於陸運成本高昂,俄國貿易大部分仰賴海運,尤其在能源出口方面。因此目前俄國正研擬一條南北運輸海上廊道,並擬向伊朗借道,將俄國貨品運輸到印度洋,但途中將經過亞塞拜然等動盪國家,增加運輸風險。另外,若未來俄國與其他國家爆發衝突,勢必得仰賴海運進行能源等貨物出口,也凸顯海上交通對俄國的重要性。儘管其已開始關注海上安全,但受烏俄戰爭及傳統作戰概念影響,其國防資源大多挹注在陸軍與採購防空系統的裝備,海軍預算仍相對不足。

 儘管俄國已意識到確保海上能力的重要性,但由於研發海上作戰平臺或載具成本高昂,若要加強俄國在周圍海域的防空能力,勢必從其他軍種調度更多人力資源,對目前俄軍處境而言,並非易事。一位俄國專家指出,目前俄國投入確保海上安全的資源,可能僅達所需的3成,距離確保俄國海軍免受北約國家威脅,仍有很大差距。

(待續)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