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5 

軍事論壇

【韜略談兵】地道戰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
【韜略談兵】地道戰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1
【韜略談兵】地道戰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2

文:蘇紫雲

 以色列軍戰士謹慎地以碎步搜索前進,儘管披掛各類先進單兵裝備,熱像儀更可穿透黑暗,但錯綜複雜的地道中轉角伏兵或詭雷的威脅,仍使得以軍片刻不敢放鬆。這也是為什麼僅有輕裝武力的哈瑪斯恐怖組織,得以倚賴系統性的地下坑道隱藏兵力、儲存火力。縱橫的地道同時,又可作為交通線,用以部隊運動與補給,更可穿越以色列前哨防線,成為哈瑪斯少數得以抗衡優勢以軍的戰法。

發展歷史悠久 運用範圍廣

 歷史久遠的地道戰,並不因科技的進步而遭到淘汰,在歷次戰爭中都扮演不同角色,且不僅限於防衛者專用。以冷兵器時代來說,東西方的城池或堡壘使防衛者可憑藉高聳城牆阻絕來犯之敵,攻擊方則須依賴雲梯等攻城器械強攻,卻事倍功半,因此,由城外挖掘地底突襲的地道戰法開始出現,稱之為「穴攻」。其戰法並非一般人想像的挖地道,以利突襲隊進城,而是藉地底隧道破壞地基,令城牆崩塌造成大規模缺口,以利大部隊湧入。相對地,反穴攻戰術的存在,也見證地道戰的發展。春秋時期兵法文獻《墨子·備穴》記載的反制戰法頗值一觀,要求守備隊在城牆高處或敵樓配置瞭望哨,一旦發現敵軍出現土丘等坑道挖掘跡象時,立即在城內相應的城牆挖掘數個豎井,置入覆有牛皮的陶缸,監聽地底施工噪音,並藉以定位,隨即挖掘反制坑道,施以煙燻與戰鬥工兵阻絕,並破壞敵坑道。有趣的是,其陶缸聽音定位法,其實就是三角定位,如同現代聲納,可說是相位陣列原理的最早運用。

 代表性戰例也所在多有,唐朝名將李光弼在太原僅有1萬餘名守備隊,來攻的安祿山集團擁10萬大軍,李光弼臨危不亂,將具礦工專長的士兵組成工兵,向外挖掘地道,由敵軍後方攻破大營,成功以少勝多。直至一戰的梅森戰役時,英軍也以類似手法挖掘地道,置入大量炸藥攻破德軍要塞防線。其後的越戰,地道戰也成為北越軍的主要手段之一,用以對抗火力優勢的美軍。而在南北韓對峙的朝鮮半島,南韓軍隊偵獲多條足以提供營級部隊通行的大型坑道,說明北韓打算在戰時,運用地道穿越38度線,對南韓發起突襲。進一步說,坑道運用除戰術戰法外,也具有戰略價值。特別是冷戰時期的核戰威脅,主要民主國家大量建造地下掩蔽設施,其強度得以抵擋核武產生的超壓衝擊波,並提供足夠維生設備與物資,以確保避難者安全,以及政軍決策者指揮鏈與國家持續運作。

評估整體資源 防衛戰力最大化 

 其實,就如同《孫子兵法》所言:「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地道戰或坑道運用,在現代有了新的意義,特別對於防衛者而言,總體評估兵力、火力,並善用地理、地形、地物,以使防衛戰力最大化。在政策上參考瑞士結合民用關鍵設施的規劃與設計,戰時可轉用為軍事支援設施,技術上利用各種工程科技建構出強固抗炸的永久工事與掩體,便可以較低成本發揮戰力保存的效益,進而讓兵火力發揮主動防禦的打擊能力,挫敗敵方意圖與任務。對各式防衛資源的善加運用,或許是古已有之的地道戰,對我們啟發的最重要意義。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