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15 

副刊

【筆耕心田】萬物靜觀皆自得
圖:莊雲惠攝

◎莊雲惠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這是宋代理學大家程顥的詩句。他在從容優閒中體悟到只要靜心觀察,就會發現周遭種種各具特色,連四季變化也都有殊勝之處。

 而要感受大千世界的妙趣,擁抱有情天地的不二法門,就是靜心去觀察,慢慢的體悟。只是現今人們生活彷彿都被忙碌包圍,和許多美好事物擦身而過。

 記得有一次上課,讀到「金黃色的稻浪隨風起伏」的文句,有孩子突然問道:「什麼是稻浪?」對突如其來的問題我愣了半晌,原以為理所當然都能了解的描述,對有些人卻是陌生的。我揣測或許他看過稻田卻錯過認識的機會,抑或連稻子都沒見過,又如何聯想一畦畦成熟的金黃色稻子在風中搖曳的景象?

 還有學生曾問:「有個問題放在心裡很久了!」我納悶到底什麼事?「大西瓜長在樹上怎麼不會掉落呀?」我不可置信地說:「沒看過西瓜長在地上嗎?」她搖搖頭。後來有一次我旅遊東南亞國家參觀當地的植物園,有一種西瓜果真長在樹上,只是蒂頭較為粗壯,足以承受掛在樹枝的重量。當下想起昔時孩子的問題,我應該加以補充說明:臺灣的西瓜是長在泥地上。

 有個從北國來的好友說起一段趣事,曾有人問他:「雪是什麼顏色?」他先是一愣,心想怎會有這種問題?接著玩笑似回答:「那就要看老天爺的心情囉!」這個巧妙的答案,留給對方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又說,就算沒親身經歷,至少也看過圖片吧!不知是找話題閒聊,還是真有疑惑?

 其實繽紛的世界從來不缺乏趣味,還有更多未知的奧祕,端賴有心人去觀察、探索。

 推敲「觀」字,部首是「見」,解釋為諦視、察看,《易經》有:「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另有觀賞、參觀之意,宋代辛棄疾的〈沁園春〉詞:「要小舟行釣,先應種柳;疏籬護竹,莫礙觀梅。」觀在佛教還有更深層的解釋,就是以智慧來觀察。因此,要能看見,再加以觀察,咀嚼並反芻,周遭萬事萬物才會與自己的生命連結,產生作用,發揮價值。

 詩人作家王志健的〈文學論〉寫著:「作家需以其自然的眼光『觀察自然』,透視宇宙萬事萬物的性質,通幽微而達博大,氣度自然恢宏,涵育自然豐富,風神自然爽朗;其次要鍥入世間『體驗人生』,現代的世間,是一個翻新求變,而又錯綜複雜的萬花筒;作品的內容既需多樣性的描寫,作家就要將經驗的人生的形形色色,盡收筆下,納為我用……」,可見文學作品是作家觀察自然、體驗人生、勤求學問的結晶。

 我想,豈止作家,每個想把生活過得有滋味的人都應當如此。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