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20 

社論

【社論】發揚軍人武德 鍛鑄國之屏障

 蔡英文總統日前透過臉書,緬懷伍克振少將30年前試飛經國號戰機不幸殉職英勇事蹟,為國機國造奠定穩固基石。伍少將無畏艱險,勉力爭取飛航參數讀取時間之精神,乃為軍人武德之體現,更是歷來無數國軍將士,「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以衛國之優良傳統與寫照。我官兵弟兄姊妹自應踐行不輟,時時自我砥礪忠貞志節,發揚國軍光榮傳統,以作國家安全堅實屏障。

 誠如蔡總統所言:「沒有當年勇於駛向未知的前人,就沒有今日國機國造的成果。正因為有這麼多人付出,和平與繁榮才因此成為臺灣的日常。」一直以來,國軍官兵戮力戰備,內心所思所想,永遠只有國家與人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除了伍少將,我們亦難忘懷2012年10月,王同義上校於法國接受幻象2000-5型飛行訓練時,發生機械故障,危急之際,為減少地面百姓傷亡,毅然將飛機帶離稠密的住宅區,因而延誤跳傘時機,不幸罹難,以行動實踐「只見一義,不見生死」信念。

 去年漢光36號演習前,海軍陸戰隊進行聯合登陸作戰操演時,發生橡皮艇翻覆意外,不幸殉職的艇長阿瑪勒.道卡杜中士,當時首先想到的不是個人安危,而是大喊「先救艇上女性同仁」。前述義無反顧、舍我其誰的真實案例,皆是我國軍官兵弟兄姊妹,他們是抱持什麼樣的信念,即使犧牲生命亦無所畏懼,堅定守護國家安全與人民幸福?

 保國衛民是軍人天職,是不凡志業,亦無從選擇戰場。當國家把國祚民命託付軍人捍衛,使命何其神聖與艱難!據此,古今兵學家均一再強調,軍人須具備武德信念的重要性。兵聖克勞塞維茨說「灌輸戰鬥精神,培養信心與專長,使人人在戰爭中,均能克盡職責,此即軍隊武德在個人身上之體現」;約米尼在對拿破崙戰爭經驗進行系統闡釋的軍事名著《兵法概論》中也說「軍人武德是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軍事競爭力重要內容和指標,對提高軍隊戰鬥力,具有重大功用和價值」。

 《尉繚子.兵教》言明「此之謂兵教,所以開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其所稱「武德」,乃軍人的歷史使命,即責任、義務和軍人的價值;《孫臏兵法—篡卒》篇中精義,亦簡要概括軍人武德的凝聚功能「德行者,兵之厚積也」。《國軍軍語辭典》對「武德」一詞的解釋,則是「智、信、仁、勇、嚴為軍人武德,是軍人應具之哲學修養與基本德行」。顯見歷年歷代,古今中外,皆以宏觀、智慧思維直指,沒有武德信念的部隊,只能算是烏合之眾;唯有具備信念的部隊,方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進而在艱苦卓絕、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堅持下去。

 國軍自黃埔建軍,艱辛掃蕩四方,從贏得抗戰勝利到護衛臺灣,代代傳承的,即是當國家有難,人民受苦,必定不畏生死,勇往直前。對日抗戰時,張自忠烈士留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遺言;高志航烈士則有「身為空軍,怎可讓敵人的飛機飛在頭上」的豪氣干雲;「常勝將軍」張靈甫堅守孟良崮遭圍,寧死不降,自戕明志;保臺戰役中,王生明將軍堅守一江山,引爆手榴彈與陣地共亡。無數國軍將士犧牲殉國的昭昭青史,就是源於軍人武德的信念,而能展現永不妥協、誓死達成任務的國家民族大義。

 今日國軍,賡續踵武前賢,為捍衛國家安全與人民福祉,奮勇爭先。此前,F5-E戰機飛官朱冠甍、羅尚樺、潘穎諄,以及F-16戰機飛官蔣正志,不幸在訓練中失事,空軍各聯隊飛官依然昂首凌雲捍領空,無所畏懼;近一年半來,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期間,無數執行清消任務的化學兵,以及擔任醫療勤務的國軍醫事人員,勇敢站上防疫第一線。他們,俱是人民心中無比敬佩的英雄。國軍的每一天,不論在本島、外離島、地面、空中、海上,均默默付出,大家戮力以赴,時刻踐履著軍人使命和國人期許;這種犧牲小我、忠於國家、忠於人民與守護同袍的大義,即是以「智、信、仁、勇、嚴」武德信念為依歸,從而發揮「國家、責任、榮譽」之忠貞志節,不僅彰顯軍人榮耀,更是國軍人展現核心價值的動力。

 近年來,面對天災頻傳,官兵始終本著「救災即作戰」精神,即刻馳赴最危急,最需要之處,解民倒懸;迷彩服穿梭的身影,早已是安定民心的重要力量。未來,國軍官兵應持續發揚武德,砥礪忠貞志節,貫徹保國衛民使命,站在第一線鞏固國防安全;更應以行動實踐愛民精神,義無反顧守護百姓的生活與幸福,永續傳承國軍榮耀及優良傳統,鍛鑄成更優質勁旅。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