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24 

全民國防

【全民國防】充沛國防預算 建構可恃戰力
 因應中共威脅,政府除務實編列國防預算爭取軍購,更藉強化國防科研與國防自主能量,進一步提升產業體質,厚植整體國力。(本報資料照片)
【全民國防】充沛國防預算 建構可恃戰力1
【全民國防】充沛國防預算 建構可恃戰力2

◎朱祥中

 美國國防部11月發表《中國軍力報告》指出,共軍的空中力量(包括戰鬥機、戰略轟炸機、戰術轟炸機、多任務戰術和攻擊機)已位居亞太地區第1名,同時成為世界第3名;而共軍不僅使用無人載具從事偵蒐與打擊,更進行空投、繩降、補給和傷員後送,於各作戰領域開展無人載具與實兵部隊配合的演習驗證,特別是支援兩棲攻擊或從事跨海突擊,且將持續發展無人飛行器、水面和水下航行器,以實現有人和無人混合編隊、集群攻擊、優化後勤保障及情報、監視、偵察之智慧化分類等能力。

 兩岸軍力比較,共軍對臺的地面部隊、海、空軍及火箭軍,數量上皆取得優勢地位,且中共軍事預算持續維持世界排名第2大(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概略估算中共2020年為2523億美元);我國為確保電子戰、網路戰及有效制空(海)之不對稱優勢,除籌建快速攻擊水面艦、海岸防禦系統、海軍快速布雷艇外,更著重無人機系統和關鍵基礎設施保護,為此,軍事預算已達1990年以來最高支出(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指我國2020年約為121億545萬美元),顯示兩岸在國防預算、軍力、科技發展與運用,實屬明顯不對稱狀態。但國力的組成及戰爭準備的良窳,並非單純數據可以說明,特運用學術理論佐證與解釋,配合戰爭史例分享,藉以拋磚引玉,讓全國民眾共同支持現今國防預算編列的必要性。

 中共軍力擴張 兩岸情勢嚴峻

 行政院9月16日第3769次會議《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條例草案總說明》指出,共軍每年持續以超過上百架戰機進行量產,近5年已列裝90餘艘各型艦艇;同時中共領導階層日趨獨裁,宣示2027年達成「建軍百年」目標,內部民族主義高漲,恐加速對臺動用武力。國防部邱部長10月在立法院表示,中共目前已有犯臺能力,但要付出成本;2025年成本將更為降低,並具備全面犯臺能力。

 美國國會美「中」經濟暨安全審查委員會於11月提出年度報告指出,兩岸正處於危險的不確定時期,中共軍事能量的提升,從根本上改變戰場環境,中共日益強硬的態度,幾乎每天都對兩岸現狀施加壓力,並增加發生軍事危機的可能性。鑒於中共破壞香港的教育和司法體系,同時對印度、日本和臺灣的邊界或領空進行侵略性軍事行為,又強化核武發展,近期內應加強美國軍事威懾的可信度,並保持美國履行《臺灣關係法》的能力,抵制任何危及臺灣安全的軍事行動;中共軍事現代化已改變兩岸軍力平衡,並具備或即將取得初步侵臺的能力,同時嚇阻、延遲或擊退美國的軍事干預。但中共仍不確定犯臺可能面臨的風險與後果,若共軍試圖入侵臺灣或對抗美國干預,卻未成功,恐嚴重影響中共政權的合法性,考量中共領導人可能會冒險使用,因此,須遏制中共對臺灣的侵略。

 挹注國防預算 強化軍事實力

 美國政治學家辛格於1972年建立「戰爭關聯」研究計畫,設立「戰爭相關國力綜合指標」,以6項指標納入國力計算,其中包括總人口、城市人口、鋼鐵產量、能源消耗、軍事預算與軍事人員數。美國政治學者雷克在著作《國際關係中的等級制》指出,國內生產毛額與軍費開支,是國際關係領域衡量國家強弱的重要依據,顯然對部分理論而言,國防預算為衡量國力的重要依據。

 臺大政治系副教授唐欣偉依戰爭關聯計畫相關數據指出,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全國總兵力不及清朝25%的日本取得勝利,並接續於1904年的日俄戰爭,擊敗兵力超過其4倍的沙俄;而沙俄敗於日本後,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敗給兵力不如己的德國。雖曾有學者指戰爭關聯計畫的部分資料仍待驗證,但從戰史例證可見,兵力顯然不是戰爭中唯一決勝因素;另從學者對國力評估的方式來看,國防預算確實影響國力發展。

 健全國防產業 帶動國內經濟

 蔡總統去年5月20日就職演說宣示,推動資訊及數位、資安卓越、臺灣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等「6大核心戰略產業」。其中,國防及戰略產業之願景為推動國防自主,讓臺灣成為全球航太船艦及太空產業重要供應鏈;策略則是推動成立F-16維修中心,建立軍機自主維修能量,並研發航太及船艦核心關鍵技術,完備國防產業供應鏈,太空產業將發展低軌道衛星及地面設備,行銷太空國家品牌。

 國防部3月向立法院第10屆第3會期所提交的業務報告特別說明,近年所推動的各項重大軍購案,均為國內短期無法自製或研發期程較長,獲得後,可快速提升戰力之武器裝備,藉汲取使用經驗及技術,以達強化國防自主能量之目標。

 在積極推動「國防自主」政策下,國內產製額度自106年度412億元增至今年711億元。國機國造與國艦國造是備受國人重視的項目之一,但從研發設計、組裝建造、測試驗證到市場營運,均需政策、法規、外交、科技、經貿等方面的卓越能力,在政策面需要總統、立法院、外交部、國防部、科技部、經濟部、海洋委員會等;提出國家發展戰略指導或政策推行建議,甚至增修法律條文;後續則倚賴國內中山科學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漢翔公司、台船公司、中信造船、龍德造船等在各專業領域長期研究且具實務、實績的公務機關(構)及民營單位,彼此協力合作;在力有未逮之處,更要尋求國外技術協助,並在過程中提升單位科研能量,或增強國內企業製造的水準。凸顯國防預算的挹注,不僅提升軍事戰力,更強化產業體質,帶動國內經濟,提升企業質量與產能,也增加經濟領域的安全維度,讓國家所需的安全面向獲得保障。

 結語

 回想國共內戰發展至1949年4月16日之際,時任國府國防部長徐永昌當日於日記中寫到「上午出席行政會議後,便與劉財長實施軍費檢討,發現黃金現存概約4百萬兩,外匯則僅數千,依預算需求,每日僅能印6百億元,每月2萬億;而僅軍費本月即須4萬億,據主計處估下月須90萬億。金圓券此時12、13萬兌換銀幣1元。」儘管當時有燃眉之急,但龐大軍力對國家預算和軍費支出所造成的莫大負擔,未必對戰事發展有利,也未能保證獲取最終勝利,唯有審慎衡量支出與正確的兵力規劃,才能在戰略上獲得勝利契機,這不僅是國家平時憂患意識的表現,也是國家安全的屏障。

 我政府播遷來臺之後,長期面對中共威脅,但舉國上下均能萬眾一心,在政府領導與民眾支持下,執行最佳決策,維護百姓福祉與國家安全。現今兩岸尚未衝突之際,便是戮力備戰的時刻,相信未來在危機之中,依然可證明國家安全固若磐石,同時讓中華民國捍衛民主與自由的作為,在世界備受肯定。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教官)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