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6/10 

全民國防

【全民國防】借鑑烏俄衝突 強化全民國防
 烏俄衝突已逾3個月,但前往戰場抗敵的烏克蘭軍隊士氣依舊高昂。(達志影像/路透社)

◎張玲玲

 對峙逾3個月的烏俄衝突,不僅震撼全球,也讓世人醒悟,戰爭並非如我們想像中遙遠。烏克蘭軍民在不對稱作戰中,展現頑強的抗敵意志,讓有形戰力優於烏國的俄軍陷入苦戰,使其速戰速決夢想破滅;也讓我們體認,全國軍民的精神戰力,以及高效、快速地動員人、物力,是立於不敗之地的首要條件,也是激發國家戰力、抵禦外敵的關鍵。

 俄羅斯總統蒲亭今年2月24日宣告,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當時的國際媒體及評論大部分認為,俄國會以閃電之勢迅速擊敗烏國,並在數日內攻占首都基輔。但沒有料到,烏軍與人民頑強抵抗,遲滯俄軍攻勢。

自助人助 發揮總體戰力

 烏克蘭因2014年克里米亞遭俄羅斯併吞後,為因應是此類衝突或非常態緊急事件,故恢復義務役徵兵制,維持總員額20萬名左右的陸、海、空三軍及直屬空降等部隊。其後備動員機制,原本規定曾在武裝部隊服役的公民,不分性別,於年滿50歲前,均是接受列管的預備役人員,並由各地方軍事管理機構進行登記管制;如同大部分國家,如國家安全遭遇緊急威脅事件,經國會通過授權總統發布動員令,即可展開動員召集後備軍人作業。

 烏俄衝突發生未滿1個月時,國際移民組織(IOM)的數據即顯示,超過22萬名烏克蘭人返國,他們都是在國外從事各行各業的烏國青壯年。多數返國後,即直接加入戰鬥行列。其中,有從軍經驗者將之編入部隊,成為「即戰力」;無作戰經驗者,立即接受戰鬥訓練;未加入戰鬥訓練者,則參與人道主義援助,如返鄉救災、協助難民疏散與救助的社會工作。這些作為反映出,除了人民堅定的抵抗意志外,大家「有力出力、有才出才」,全力為保衛國家,投入有形或無形戰力。

 此外,俄國在侵略前,即進行網路攻擊,但其癱瘓烏國的關鍵基礎設施或網際網路的意圖,並未達到致命性程度;有專家認為,烏國網路防禦能力比預期更強,因此,即使進行實際攻擊,也未獲得效果。不過,俄國違反國際法與道德規範,在目標對象國或區域進行「混合戰」、「灰色地帶威脅」,早在侵吞克里米亞衝突中即可窺見,所以,烏國也已做好強化工作。尤其,國內民間私人公司和專家的技術與方法,也助其發揮控制網際網路的保護作用;國外則有美國微軟公司給予實質幫助;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 X)旗下「星鏈」(Starlink)衛星寬頻網路服務,也提供對外聯絡的重要功能。

 另一方面,在軍事行動前,烏國也面臨俄國同時運用網路、媒體等,進行大量認知作戰。俄國積極透過網際網路,進行宣傳戰及散布錯、假訊息行動,推展輿論及心理戰。其進行認知作戰的操作模式大致為,先聲稱為恢復蘇聯輝煌時代,煽動對象國之親俄組織與成員要求獨立或抵抗,再透過錯假訊息與虛假宣傳活動,強調為解決親俄勢力所遭受的不公正對待,再直接或間接製造衝突事件,為俄國提供干預的依據與理由。烏國亦不甘示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尤其擅長誘導在境外打仗的俄軍,因思鄉、質疑不知為何而戰,終棄械投降;加上採取戰略溝通策略,如烏國總統澤倫斯基經常透過演說、發文,爭取國際聲援和支援。

居安思危 提升抗敵意志

 俄羅斯藉牽強事由任意興兵,正也警惕著我們「戰爭絕非不可能發生」;尤其近年我國受到中共不斷升高軍事威脅,以機艦擾臺頻頻挑釁,吾人除需在國防整備方面建立危安意識外,更須具體落實全民國防與全民防衛動員機制。烏俄衝突,更驗證我國推行新制教召訓練的必要性,以及強化抗敵意志,並厚植全民防衛力量的重要性。

 至於中共則利用烏俄衝突時機,對我進行認知作戰。以假訊息為例,其黨媒新華社、人民網、人民日報與環球時報等,均統一操作誣指美國為烏俄衝突的幕後操作手,且為削弱俄國國力,故意讓戰事拖長;協助俄軍散布「烏軍轟炸自己國土栽贓給俄軍、俄軍未屠殺烏國平民」等假訊息,並將之與「臺海若有事,美國絕不會協防臺灣」議題連結,企圖激發情緒對立。

 此外,中共亦藉由「網路迷因」(Internet meme)模式,企圖營造愛臺假象,如利用在烏國撤僑行動宣傳操作統戰,將臺灣民眾被納入撤僑專機安排之政策,大量傳播至社群,引發民眾攻訐、打擊我國政府威信。

凝聚共識 防敵認知作戰

 從烏俄衝突中,我們當可充分體認,我國在現有國防建設基礎上,除持恆提升常備與後備戰力,加速國防自主,俾強化不對稱作戰戰力,嚇阻敵人進犯野心;在無形戰力上,更需倚賴政府、媒體與公民社會通力合作,強化媒體識讀能力,以防堵敵人的認知作戰。

 「自助而後人助」,烏國所面臨的安全情勢與威脅,與我國有諸多相異之處,卻也有面臨強鄰軍事壓迫、長期存在「灰色地帶衝突」非傳統威脅之相同處。故烏克蘭為國家生存、國防安全的努力與策略,以及在軍事衝突中植基於平時的抗敵意志與戰力,加上運用戰略溝通爭取國際支援,皆可爰引為我國借鑑,俾利在承平時期做好預防戰爭準備,確保國家安全。

(作者為國防大學共教中心教官)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