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8/02 

社論

【社論】強化媒體識讀 反制中共認知作戰

 邇來,社群媒體訊息中,有若干農產品進出口、國軍武器等議題之討論,被臺灣事實查核中心認證為似是而非的謠言。是類網路謠言操弄民意,影響國人對於重要政策的判斷,進而激化社會對立與公共政策意見極化之企圖明顯,極可能是敵對我進行的「認知作戰」,殊值注意。  

 「認知作戰」乃新作戰形式,是在傳統既有基礎下發展出創新概念,立基於傳統心理作戰所熟知的情報、心理、輿論戰原理,輔以新世代情蒐技術及網路社群擴大傳散,將《孫子兵法》「攻心為上」概念發揮極致;藉由網路滲透、輿論操弄,攻擊方試圖以不實訊息混淆視聽,影響民眾認知,瓦解對方戰鬥意志。此種無硝煙式的方式令人防不勝防,而在烏俄戰事啟後,認知作戰的運用模式,更成為各國亟欲知曉之顯學。

 瑞典哥德堡大學近期主導的假訊息研究顯示,我國在全球近200個國家中,「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程度排行第一,顯示我遭受中共認知作戰的影響加劇,已是刻不容緩、須予正視之議題。

 認知作戰對於國家安全影響甚鉅,其背後操控的黑手,居心叵測。新冠肺炎疫情流傳期間,國際間出現許多由中共操作的假訊息,該類假訊息環繞在「美國流感比武漢肺炎更致命」、「美國以武漢軍人運動會散播病毒」、「美國流感就是武漢肺炎」等主題;後續,中共「外交部」將相關假訊息綜整後,以官方頻道在日本、美國、澳洲等地媒體強力播送,許多臺灣媒體也跟進報導,顯見媒體受誤導程度之大。

 虛假訊息的認知作戰之所以能屢屢得逞,乃係民主制度本質使然,致民意容易受到媒體煽動。言論、網路與行為自由等基礎人權,被多數國家認為是立國基礎;而認知作戰透過一連串相互拉抬的宣傳機制,成本大大低於武裝力量衝突,卻能獲致動搖民心士氣之高效益。從整體趨勢觀之,中共對我認知作戰日益升級,不論透過法律戰、輿論戰、心理戰或統戰攻勢,都可窺見假訊息操作軌跡,其圖謀不外乎打擊政府威信、分裂臺灣認同、醞釀社會衝突及削弱臺灣外交。

 面對認知作戰,除要留意媒體內容,對於各種可能傳遞的媒體管道,亦應謹慎。現今,民眾習慣用手機下載App交友、娛樂,許多來自中共的訊息搖身一變,悄悄走入大眾生活中。例如號稱「中國版Instagram」的「小紅書」,主打生活化內容,用戶以圖文或短影音記錄、分享日常,並透過「比你更了解你」的演算法,精準推播美妝、時尚、旅遊、美食等內容,成為年輕人生活重要資訊來源。

 然而,這些社交平臺上呈現的中國大陸,並不真實,若長期觀看,將對中國大陸的印象產生偏差,一步步改變社會大眾心理認知,很難扭轉。北京也會刻意培養網紅,資助特定人士吸引臺灣粉絲,讓這些網紅平時製作一些美化中共形象的故事,並採演算法方式推播給臺灣青少年觀看,此類「說好中國故事」的認知影響,即是其背後陰謀。是類社交軟體平常輸出軟性內容,一旦戰爭爆發,即可魚目混珠,用假消息發動認知作戰。

 須知,社群網站常出現利用多重假帳號,在各大社群媒體產出並散播假訊息者,藉由不實新聞,獲得閱聽人的認同,凝聚虛假民意並向外傳播;具特定目標的假訊息則被刻意製造,讓媒體或民眾在未能完整查證下,透過網際網路、社群媒體不斷轉傳分享,快速形成惡性循環。由於資訊量大、速度快,每每得以假亂真,達到混淆視聽目的。

 近來,政府與網路媒體合作啟動「事實查核計畫」,戮力從「杜絕、擴散、預防」3面向著手,遏止假訊息的傳播。以我國現況來說,透過民間網路公司串聯各大查核機構及行政院即時新聞澄清中心,可提供社會大眾即時訊息查證服務,從「被動轉傳」到「主動查證」,讓每位使用者都能成為杜絕假訊息的把關者,透過更實際的行動,深耕媒體素養,提升社會對假訊息的抵抗力。

 綜言之,面對敵人無孔不入的認知作戰,數位素養是抵抗假訊息的重要抗體,諸如如何洞悉謬誤、如何識別錯誤推理等,皆是基礎素養能力;也要養成評估證據、來源、動機的「智力自衛」習慣,讓資訊識讀成為一種「數位衛生措施」,如同防疫中的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般自然,方能消弭認知作戰對民主的侵害。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