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4/12 

全民國防

【全民國防】完善整備 厚植災害應變能量
國防部公布《全民國防手冊(範本)》,期提升民眾面對緊急狀況時的應變觀念。圖為民安演習,國軍與消防單位合作搶救受傷民眾,展現軍民合力防救災成效。 (本報資料照片)

◎朱祥中

 國防部於3月15日送達立法院第10屆第7會期之業務報告指出,去年共機侵擾我國防空識別區逾1700架次,較往年倍增,且常態化於渤海、黃海及臺海周邊開設禁航區,採實戰化方式由訓練轉向備戰形態,期望建立第二島鏈內作戰能力,並企圖扼控巴士海峽、宮古水道及對馬海峽等戰略要道。面對共軍進逼作為,國軍除戮力戰訓本務,在政策推廣上也細思安穩民心,因此,建立全民國防韌性是重點工作之一。

健全配套措施 肆應戰時所需

 有鑑於區域環境日趨嚴峻,為貫徹保護民眾之責,國防部於去年4月公布《全民國防手冊(範本)》,考量地方特性、支援能量、地理環境等條件差異,由各縣市依國防部範本,教導國民於平時完成戰時自保之先前準備,以提高戰時存活機率,為社會穩固奠定基石;迄今,已有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等15個縣市陸續完成製頒,內容包含「空襲警報與防空避難」、「建物倒塌失火應處」、「停電應處」、「停水應處」、「醫療急救」、「防災(生存)物資及救護準備」、「民生必需品短缺應處」、「救濟物資儲放與避難收容」、「後備軍人動員資訊」、「緊急報案專線」等資訊,並依縣市概況提供「防空疏散避難位置」、「急救責任醫院位置」、「民生必需品配售站位置」、「物資儲放暨戰時收容救濟支站位置」等資訊,上傳網路平臺,便於民眾下載取用。

 後續為嚴陣以待,於平時充實民眾整備,國防部全民防衛動員署自去年5月起迄今,召開多次跨部會研討及專家學者座談會後,擬於《全民國防手冊》增添有關「平時準備」及「戰時應變」之內容,並整合各部會研擬配套措施;今年1月,再次邀請民間團體座談,以凸顯國防部對民眾需求之重視。

 然而民眾平時之準備,因個人及家庭生活習慣、條件與結構差異,仍須依自身狀況詳實檢討,如家中成員、地理位置、城鄉發展、資源獲取難易等因素,都會影響平時面對威脅的事前評估。從離災、防災、減災、救災的思維來看,當總統發布緊急命令,並依此下達動員令時,民眾除響應政府參與公共事務,也應謹慎保護自己與家人。所以,當發生緊急狀況時,民眾除擔負政府所賦予使命,對自身評估的第一項,便是依「離災」思維,接受警察及民防人員指揮,前往防空避難處所,或就地實施疏散,遠離政治、軍事、經濟等易為敵我爭奪之要點,讓國軍得以戮力遂行保家衛國任務,避免流彈、敵火及無法掌握之因素傷及國民,並為戰後和平重建保存國力。

確保關鍵維生要素充足

 在防災、減災、救災部分,儘管個人戰時所需,將依身體機能、健康條件、飲食習慣、宗教信仰等情形有所差異,但關鍵維生要素卻不會改變。戰時,民眾以確保「水」、「電」、「資訊」、「食」、「住」為優先要務。「水」除了維持生命所需,戰時常見的燒燙傷、灼傷或穿刺傷都需用水消毒,同時也可協助處理火警;因此,無論在家中、移動過程或避難處所,都應正視保存飲用、生活、防災、醫療所需的水源,並擁有過濾器具,以因應極端狀況下,仍須取得水源的情境。

 「電」是維持各項工具運轉的基本,舉凡接收訊息的收音機、手機、電腦,或是提供照明的手電筒、電燈,以及動力交通工具。除了預備電池及電瓶等方式,燃油發電機是一般常見的備援,但戰時調度物資之際,能持續獲得油料供應,恐有諸多挑戰,故人力、獸力、太陽能、水力、風力等途徑,可依個人條件評估及準備,重點是要滿足醫療設備、訊息獲得、交通移動等方面的需要。

 「資訊」以獲取當前戰場情況為首要,讓民眾知道當前須盡速疏散避難或是可出外活動,獲取資訊的途徑繁多,舉凡收音機、電視、里長廣播、大型戶外電子看板、手機、電話等;同時也可透過「資訊」,掌握各縣(市)政府發放救濟物資與配售民生必需品之時間、地點,因此,民眾當思考無法穩定獲得電力供應時,可持續獲得資訊的工具,除里長廣播之外,也可透過周邊守望相助隊、縣(市)民防總隊轄屬的民防團、民防分團、防護團或聯合防護團等單位切取聯繫,或可使用太陽能、手搖式充電的收音機。

慎防錯假訊息 擾亂民心

 而在關注當前資訊之際,也須防範錯假訊息的傳遞,除比對平時整備的各項資訊,同時要向里長確認,並且不傳遞未經驗證的訊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不安與擾動,嚴重時將妨礙有利我方的軍事行動。此外,除了獲取資訊,有時也必須釋出資訊,如受困於斷垣殘壁下,便須用哨子或聲響工具發出求救訊號,以利救難人員確認位置;或是發現違法犯罪,威脅民眾生命財產時,亦須及時向警政機關反應,維護戰時社會秩序。

 「食」是維持健康、免疫能力及持續行動的要件,但是每個人戰時景況並非相同,如居住地為遠離戰爭熱點的區域,便可以罐頭或自有農(牧)地等方式維持熱量與營養,如身處都會地區,遇急難狀況無法立即疏散避難者,便須在居住地、移動路線、避難空間、工作地點等方面,審慎思考糧食獲取、食用及保存方式。由於「米」、「麵」等主食類的炊膳,需用水、電、火等元素,在戰時不宜作為首選;不易腐壞的乾貨或醃漬食品、能量棒、罐頭(魚、肉、蔬菜、水果)等可能較為合適,同時為兼顧營養,應評估自身體質併用綜合維生素。

 「住」的安穩之首要條件,不僅要讓民眾於戰時免於天然環境、疾病及蟲獸的侵襲,更是保存前述4樣要件的地點之一,然而,居住地若因戰事殘破,恐需前往災民收容處所,或是自行準備露(野)營的相關物品,聽從警察及民防人員的指揮遠離軍事活動區域,確保生命安全。

 民眾在從事戰時生活一般準備之際,還需關切家中成員的特殊需要,如長者、身心障礙者、慢性病患、嬰(幼)兒、寵物等成員在行動、照護、治療、用藥、飲食、教育等方面,都會面對戰爭所帶來極大的挑戰,唯有審慎評估與周延準備,始能獲得相對性的安全。

積極建立民眾自保能力

 以上就基本概念列舉相關要點,由於戰爭之時間、狀態、挑戰、影響等,均充滿著不確定性,因此在戰時生活所需用之物資,也基於從嚴從難的考量下而繁複眾多,個人需要與家庭組成相異的因素,無法以論敘明,相信後續頒布之《全民國防手冊》將能逐步建立民眾自保能力。然國內亦可見多方熱心防衛動員之組織、民眾,從事相關資料與課程之編製,可見我國面對戰爭之危機意識逐漸抬頭,讓各界社會人士也在各方面思索協助民眾面對戰爭準備之道,相信在國人齊心協力之下,必能為國家戰時所需和戰後重建,累積強大的能量。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教官)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