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7/10 

國際瞭望

【國際瞭望】俄炸水壩露敗跡 蒲亭陷入泥沼
 位於烏克蘭南部的新卡科夫卡水壩遭炸毀,被廣泛認為是俄軍為了遲滯烏軍反攻所為。(達志影像/美聯社)

◎胡敏遠

 烏俄戰爭已持續1年多,6月6日深夜,位在烏克蘭聶伯河下游的新卡科夫卡水壩突遭人為爆破,壩堤瞬間土崩瓦解,水壩下游頃刻之間成為水鄉澤國,民眾遭洪水淹沒死傷慘重,被迫放棄家園、顛沛流離他鄉。

 水壩遭人為破壞,烏俄雙方都指責為對方所為,並指控對方不顧民眾安危,犯下了殺害平民的戰爭罪。美國、北約與烏軍一致認為,是俄羅斯為阻止烏軍反攻,所採取的卑劣手段;俄軍則指控是北約與美國阻止雙方和談,意圖擴大戰爭。事實上,烏軍在美國及北約的支持下,俄軍在戰場上已陷入不知如何自拔的泥淖之中。俄軍為鞏固在烏國戰場上獲得的既有土地,不斷從國內動員數十萬後備兵力再投入戰場,甚至不惜重金雇用外國傭兵「華格納集團」參與對烏國的作戰,未料卻招致叛變反噬,成為背後芒刺。

 今年5月底,俄軍雖然在巴赫姆特獲得「慘勝」,但烏軍在其他戰線進行多方反攻的狀況下,俄軍恐將遭到重擊,尤其是南部的赫爾松地區,因緊鄰克里米亞半島與黑海,俄軍的兵力調度鞭長莫及,無法有效守住該地區。俄軍為阻止烏軍從南部進行大反攻,選擇將水壩炸毀,以確保俄國在其他戰線上的優勢。是故,壩堤被毀關乎烏俄戰爭的後續發展,更與歐俄之間大國博弈有關,實值深入研究。

主供烏南民生、發電用水

 新卡科夫卡水壩橫跨聶伯河,位處該河下游之處,水壩高30公尺、堤寬約3.2公里,水庫蓄水量估計可容納180億立方公尺,是烏國南部民生用水、耕作用水的主要來源;水壩面積大約是長江三峽大壩的一半,為烏克蘭境內最大水庫。水壩下游處建有水力發電廠,除了提供發電設施水力動能外,也同時供給歐洲最大的札波羅熱核電廠供水,更是供應克里米亞半島的主要水源。

 水壩自遭破壞後,流出的洪水淹沒下游城市和村落,疏散數萬人,並有多人傷亡,人民離鄉背井、顛沛流離,苦不堪言。

莫斯科面臨內外交迫窘態

 烏俄戰爭開打以來,兩軍對峙的戰線長達1000多公里。烏東地區因多為俄裔的烏國百姓,加上俄軍兵力部署重點置於頓巴斯地區 (包括頓內茨克與盧甘斯克2州),烏軍在此地區作戰極為吃力。在烏南地區,當地百姓較認同烏國政府,俄軍雖占領赫爾松,但區域內部時常出現動盪與武裝暴動等情事。

 從治理角度分析,俄國雖以「偽公投」方式讓其在烏國占領的土地,進行「合法化」與「民主化」過程,事實上,莫斯科的行為不僅不能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烏國4個州的人民也未必承認公投結果,尤其南部的赫爾松州更對俄國的統治方式表達不滿。相對地,烏國因有北約與美國的支持,戰事正朝向對其有利的方向發展,烏軍的反攻正進一步向烏南地區展開,並漸次獲致成果。

 不可否認,俄軍現正面臨內外交迫的困境。外部遭到國際、北約與烏軍的反制,內部有來自多個國內「反蒲亭」政治團體的反抗,俄軍在前線的攻勢之所以常常受挫,真正阻力實出於國內反抗團體對蒲亭政權採取掣肘手段所致。另外,俄軍因遭國際經濟制裁,其軍工裝備與武器彈藥能量受到影響,戰爭持續,對蒲亭政權而言,只是在做困獸之鬥而已。相對地,澤倫斯基政權因始終站在正義與公理的一方,最終可能在國際社會與北約的奧援下,獲致勝果。

欲遲滯基輔春季大反攻行動

 俄國摧毀水壩的計謀,可說是「一石兩鳥」陰謀詭計。烏南地區(尤其赫爾松州)的治理,對莫斯科當局而言,是極為棘手的管理問題。俄軍以非法方式獲取該州統治權,因未獲得人民的支持,俄國政府即採取強迫百姓必須完全接受俄式的貨幣、法律、教育與各項制度;赫爾松人民反抗的態度,已讓俄國政府受到嚴重掣肘,因而藉由炸毀水壩並將罪行,誣賴給澤倫斯基政府,此舉不僅可推卸治理不利之責,更圖藉機「教訓」赫爾松人民,反抗俄國統治必須付出的慘痛代價。

 爭議的是,水壩雖對克里米亞島的民生用水造成困擾,但俄羅斯仍可從克赤海峽以東的俄國本土,輸送水源及民生物資到克里米亞半島,因而對控制克島並未形成重大困難。相較於對整個烏東地區戰線的穩定,及對占領區的控制與管理,犧牲赫爾松部分失土與人民,俄軍仍能獲得大部分利益。

 另外,烏軍反攻兵力部署原本置於烏南地區,俄軍藉由炸毀水壩,烏國南部已不適合大兵團作戰,迫使烏軍的反攻計畫必須重新部署,兵力重點也須改為向東邊的頓巴茲發起進攻,此舉將使計畫已久的反攻計畫受到拖延。相對來說,兵力指向東部,對俄軍的戰事發展有利,因為烏東地區原是俄軍重兵力部署之地,且當地百姓多為俄國後裔,對未來戰事發展將帶來優勢。合理推論,俄軍為獲得軍事上的利益,藉由炸毀水壩、遲滯反攻,逼迫烏軍改變作戰方向,以利俄軍作戰任務的遂行。然而,俄軍殘酷犧牲赫爾松州百姓生命、財產的行為,終將獲得惡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民才是維護政權能否長久治安的保障。俄軍以軍事任務為先,不顧百姓生死安危的作法,最終仍會被烏國政府及人民所揭露,必須為自己的惡行付出慘痛代價。

破壞設施難左右戰局

 俄軍因在烏國的戰爭陷入膠著狀態,莫斯科當局的經濟景況也因戰爭持久化而出現衰敗危機,可期俄國最終因無法抵抗國際政治與國內經濟的壓力,而走向撤軍與求和的結果。俄軍藉由炸毀水壩,遲緩烏軍反攻進程,對整體戰爭雖能達到「延緩」之效,但戰爭終究是強調「合理性」與「合法性」,其次是戰爭行為能否能獲得較多國家的支持。從目前的態勢來看,烏軍將會獲得戰爭的最終勝利。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