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5/08 

社論

【社論】落實媒體識讀教育 鞏固民主公共安全

 社群媒體,已成為現代人獲取新聞的主要管道。然而,平臺上的大量資訊洪流,以及由演算法驅動的內容呈現方式,導致人們只會看到符合個人偏好的訊息,也造成訊息的片面性或失真。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威權國家製造假訊息,甚至藉此進行認知作戰,變得愈來愈容易且迅速。在2014年的克里米亞公投期間,俄羅斯即透過網絡平臺,散布精心設計的假新聞,造成超過97%的克里米亞人,投向俄羅斯的統治。

 認知作戰的例子層出不窮,不僅凸顯媒體識讀能力的重要性,也顯示假訊息在全球政治中的戰略意義。質言之,在認知作戰中,假訊息扮演了關鍵的工具角色,能夠迅速擴散並形塑公眾意見,進而影響政策制訂和國際關係。在敘利亞內戰期間,游擊隊雙方利用假新聞來贏得國際同情和支持,有些假訊息更被用來指控對方使用違反國際法的化學武器,引發軒然大波,也對局勢產生重大影響。

 假訊息,對社會信任造成的破壞是深遠的。當公眾反覆接觸不實的報導,可能對所有媒體產生懷疑,降低社會對新聞機構的整體信任度;假訊息也將影響民主制度運作,扭曲人民價值觀,削弱政策的正當性。在公共安全方面,不實的新聞造成社會不安,特別是在危機事件發生時,錯誤的訊息可能導致不當的應對措施,增加社會動盪和人民的不安全感。

 現今社群媒體平臺的最大特色,是透過內建的複雜演算法來分析用戶行為,包括點閱、喜好和互動,以此訂制並推送個性化內容。這種技術雖然可以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和停留時間,卻也導致了訊息泡沫和回音室效應。

 專家認為,演算法驅動的內容分發機制,不僅會對個人的認知有深刻影響,也對社會整體的訊息健康和民主討論不利。因此,如何理解和分析社群媒體的運作機制,並且透過政策和教育來對抗此一現象,對於現代社會至關重要。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媒體識讀能力是公民必須具備的技能。其內涵不僅包括辨識和分析訊息技能,更涵蓋了批判性思維,讓人們能夠理解和評估媒體訊息的來源、意圖和背景。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訊息的生成和傳播更加迅速和廣泛,公眾在不具備足夠識讀能力的情況下,更容易在無意間接收誤導性或不實的訊息。

 此外,缺乏媒體識讀能力可能加深社會分裂。當公眾不能有效評估政治宣傳或假新聞時,他們更容易受到極端主義或煽動性言論的影響,而強化媒體識讀教育,不僅提高公眾的訊息辨識能力,也能促進社會的整體健康和民主穩定。

 現今,媒體識讀教育已是公民基本素養的核心。建議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將媒體識讀課程,列為中、小學及大學的必修,課程亦應涵蓋訊息來源的評估、訊息的批判性分析,以及如何辨識和反制假新聞及誤導性訊息。

 事實上,許多歐洲國家從2014年開始,即將媒體識讀和訊息素養納入教育體系,透過全面的教育策略,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芬蘭學生被教育如何分析新聞報導、社群媒體文本及其他媒體內容,評估其真實性和目的。上述教育策略被認為是芬蘭成功抵抗外來訊息操作,以及提高公共訊息識讀能力的關鍵因素。

 網路時代,政府可以在不侵害言論自由的前提下,強化社群媒體平臺監管。首先是立法要求社群媒體平臺,提升演算法透明化,使公眾和監管機構能夠理解和評估相關演算法,如何影響訊息的流通和展示;透明化則在增加平臺的責任感,促使其採取更公正和中立的內容策略。

 對於散布假訊息的帳戶,應實施更嚴格的處罰。不僅封禁違規帳戶,也應包括對重大違規行為的罰款或其他法律後果,並作為對其他使用者的強烈警示。此外,提倡設置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監督和評估社群媒體平臺的內容管理策略和訊息真實性也有必要。這些機構應具備足夠的權威和資源進行獨立審查,並對公眾提供透明的報告。

 從烏俄、以哈戰爭可知,假訊息的製造和傳播已變得更加迅速和簡便,不僅威脅到公開訊息的真實性,也對民主和公共安全構成挑戰。透過實施媒體識讀教育,提高公眾辨識和分析訊息的能力,並透過立法加強對社群媒體平臺的監管,確保演算法的透明化及處罰散布假訊息的行為,可以有效抵制認知作戰,保護訊息環境的健康。這些努力,也有助建立理性和批判性的公共討論空間,讓社會大眾有能力對抗假新聞的危害,鞏固民主與公共安全。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