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0/22 

戰史回顧

【戎裝名人錄】美軍後勤改革推手 亨利.奧蘭德中將
 原本希望能從事兵工技術領域工作的奧蘭德,因緣際會轉往後勤領域發展,並獲得成功。 (取自美國陸軍網站)
【戎裝名人錄】美軍後勤改革推手 亨利.奧蘭德中將1
【戎裝名人錄】美軍後勤改革推手 亨利.奧蘭德中將2

◎雲陽

 亨利.奧蘭德(Henry S. Aurand)於1894年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塔馬夸,11歲時,全家從塔馬夸搬到沙莫金,就讀於沙莫金地區高中,原本志向是進入賓州州立大學並成為土木工程師,但他也有參加西點軍校的考試,並獲得後補的機會,之後也順利遞補,於1911年6月14日進入西點軍校,成為著名的1915屆畢業生,因為該屆的164名畢業生有59位日後晉升為將官,其中包括著名的艾森豪和布萊德雷。

 奧蘭德於1915年畢業時,成績排名第20位,算相當優秀,擁有相當高的自由選擇權,但他卻決定較次優先的海岸砲兵部隊服役,於6月12日被任命為海岸砲兵少尉,在後續的1年多時間裡,先後奉派至維吉尼亞州門羅堡、喬治亞州的奧格爾索普堡和德州的埃爾帕索郡,負責支援美國攻打墨西哥的潘喬維拉遠征軍,並於1916年7月1日晉升為中尉。

 從1916年10月3日到1917年11月1日,奧蘭德進入桑迪胡克實驗場兵工學校進修。1917年7月25日,晉升為上尉。一戰結束後,奧蘭德於1919年4月7日返回門羅堡,擔任海岸砲兵訓練中心的兵工技術官。1921年9月10日至1922年11月6日,奧蘭德進入麻薩諸塞州沃特敦兵工廠兵工學校進修,並參加麻省理工學院的暑期課程。他認為兵工技術官應該接受現場維修的訓練,將複雜的修護工作留給平民,這種看法與沃特敦兵工廠的高階教官完全相異,因此被視為不適任兵工技術領域,只能接任野戰任務,奧蘭德希望往機械工程發展,並獲得相關更高職位的希望也就此破滅。

轉換跑道 朝向後勤發展

 之後兩年多的時間,奉派俄亥俄州第5軍的海斯堡擔任兵工官,但也須負責印第安納州、肯塔基州等地國民兵部隊的訓練業務。直到1924年8月才轉調到華盛頓特區,在兵工部野戰勤務處長辦公室擔任參謀,接著再轉調到菲律賓,擔任馬尼拉與蘇比克灣海港司令部的兵工官,並在指揮官恩比克上校認可其能力情況下,轉任負責後勤的參謀。恩比克認為奧蘭德具備後勤作業方面的才華,因此勸他放棄往工程發展的念頭,並鼓勵他轉往後勤領域努力。在恩比克的推薦下,奧蘭德得以進入列芬沃斯堡的指揮參謀學院深造。

 從1930年8月起,奧蘭德再進入陸軍戰爭學院深造,成為該學年唯二的兵工技術軍官之一。在學期間,奧蘭德對德國在一戰時的動員情況進行深入研究,於1931年6月30日結業後回到華盛頓特區持續進行研究。1939年9月6日進入陸軍工業學院就讀,並於在學期間協助制定工業動員計畫,不過奧蘭德並不認同該計畫,認為實施計畫的程序在優先次序上並不理想。奧蘭德還認為,後勤將是現代戰爭的決定性因素,且在和平時期建置工業動員機制,並不致於遭到民眾的反對,這些觀點至今也都獲得認可。

 奧蘭德的爭議觀點和堅持己見,導致官運不順遂,在預見可能要接任沒有前景的助理財政官職務後,他向上級表達不滿之意。結果經過協調,被重新任命為陸軍參謀總部後勤室需求分配組組長。他在任內,協助陸軍參謀長馬歇爾擬定要提交給預算部門和國會的陸軍需求估算書,讓陸軍得以向國會爭取預算。

參與租借法案 協調內需外援

 面對可能即將捲入的世界大戰,美國國內對工業動員的急迫性顯著殷切。因此羅斯福總統下令成立生產管理辦公室,以透過行政命令協調工業動員過程。奧蘭德代表軍方與生產管理辦公室,以及其他政府部門共同研究,計算出在1941年7月1日前動員50萬軍隊,以及到1942年7月1日動員200萬大軍所需的物資。

 二戰初期,援助英國武器和彈藥成為有爭議的問題。美國國內有人認為應集中力量先建設本身軍力,因為英國已經戰敗。但是,在羅斯福努力推動下,租借法案獲得國會通過。國防援助局於1941年10月成立,以管理租借法案的進行。原本希望能專注解決陸軍補給問題的奧蘭德,在不情願的情況下接任局長,並於次年1月30日晉升為準將。然而,國防援助局受制於戰爭部和陸軍參謀總部,以及新成立的補給勤務部隊(USASOS)等上級單位,讓奧蘭德只能負責統計報告而沒有實際職權,於是他轉而接任聯合資源與生產委員會的秘書,成為能夠實際投入法案執行的官員,因此經常就分配額度的不同意見與上級產生摩擦。最終,補給勤務部隊指揮官薩默維爾向奧蘭德提議,前往接掌陸軍勤務部隊指揮官,並承諾讓他晉升為少將。奧蘭德雖然深知此舉是為將他排除於決策圈之外,但還是決定接受,於1942年9月8日任職並晉升。

 主要在美國境內執勤的陸軍勤務部隊,大部分由不適合派赴海外戰鬥的人員組成,因此奧蘭德也盡可能讓新招募的士兵可以盡快熟悉工作,讓適任的士兵能夠派赴海外。他個人也定期參加廣播節目,為民眾介紹各軍種司令部的工作。這些努力也讓他獲得優異服役勛章。

了解庫存管理 作為改善依據

 原本奧蘭德認為在勤務部隊任職後,可能會被派駐接任太平洋某個島嶼的指揮官。然而卻受到老同學艾森豪的青睞,於1944年10月奉命前往歐洲戰區報到,接任歐洲戰區和後勤區的兵工助理主任,而兵工主任的資歷其實低於奧蘭德,因此實際上仍是由奧蘭德主導負責。

 盟軍先前因為在北非戰役期間累積過多彈藥庫存,因此調整削減產量。但是在歐洲戰場,大口徑火砲彈藥的使用量卻高於預期,結果讓彈藥庫存始終低於要求標準。另外在歐洲戰役的初期,由於未能占領足夠的海港,造成彈藥卸貨進度落後;此外,盟軍向法國內陸推進速度較預期順利,所以也忽略建立補給站。當時美軍主力第12集團軍採用的配給制度,是沿續之前第1軍團在非洲建立實施的,所以當歐洲戰場的部隊規模和編制都擴大時,舊有配給制度的缺陷就被凸顯且不適用。

 奧蘭德抵達戰區後,很快即指出整套流程的偏差問題,他仔細巡視各部隊,以了解作戰部隊和諾曼地補給中心基地的庫存管理,作為改善依據。當德軍於1945年12月16日發動阿登攻勢,一度撼動盟軍防線時,諾曼地補給中心基地的士兵也被要求提供戰鬥部隊的支援人力,而接任基地指揮的奧蘭德大膽決定雇用法國當地居民,甚至使用德國戰俘來填補減損的人力,讓補給工作得以維繫順利運作。另外,非裔士兵在基地部隊的人數占有極大比率,因此奧蘭德積極改善非裔士兵的生活和工作條件。

 奧德蘭後來歷任陸軍部研究發展主任,1948年1月晉升為中將後,接任太平洋陸軍司令直到1952年8月31日退役。於1980年6月18日在加州的家中過世,死後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他所撰述關於後勤原則的論文收藏在艾森豪威爾總統圖書館。奧蘭德是熟練的後勤專家,他參與許多與後勤有關的變革,促成美國陸軍後勤系統的改革,制定許多現已被視為圭臬的現代後勤原則。(作者為軍史作家)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