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8 

社論

【社論】注重膳食衛生 確維國軍戰力

 近日國內發生幾起食安事件,疑似顧客在用餐後出現腸胃不適、腹瀉、嘔吐等中毒症狀。據專家研判,可能是食用受污染食材或不新鮮的食物所致。前述案例值得借鑑,國軍各單位務須嚴謹膳食作業程序,慎防類案發生。

 質言之,一日三餐是國軍官兵一天的體力及精神來源,而食勤作業之良窳,對部隊戰力影響甚鉅。如何按程序、步驟、要領實施膳食作業,滿足部隊膳食需求目標,是各級幹部無可旁貸之責。

 依據衛生署的說法,「食物中毒」的定義,主要是2人或2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物而發生相似之症狀,並且自可疑的剩餘檢體,以及患者糞便、嘔吐物、血液等人體檢體,或是其他環境檢體(如空氣、水、土壤)中,分離出相同類型(如血清型、噬菌體型)的致病原因。但若因細菌性毒素或急性化學性食物中毒而引起,即使致病者僅有1人,也應視為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常見的症狀有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甚至會伴隨血便或膿便。抵抗力弱的人症狀較嚴重,甚至可能致死。症狀通常為1至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

 歷年來,國內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包括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肉毒桿菌及諾羅病毒等。其中又以金黃色葡萄球菌與仙人掌桿菌占大宗,前者多因人員衛生習慣不佳,後者則是米飯等五穀雜糧類保存不當,導致細菌滋生。天然毒(植物性毒素、麻痺性貝毒、河豚毒、組織胺、黴菌毒素),以及化學物質(農藥、重金屬)等,也可能引發食物中毒。

 其中,此次食物中毒案件之一,衛福部從其中一名死者解剖驗出「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為國內首見。邦克列酸最早是在印尼椰子發酵餅中被發現,也曾出現在米製品中,都是發酵過程被罕見細菌污染形成。毒物科專家、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若不慎食用遭邦克列酸污染的食物,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類似急性腸胃炎症狀,嚴重者可能在1天內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達4成以上,且邦克列酸沒有解毒劑,僅能提供支持性療法。

 由此可知,因為食安問題導致的中毒事件,有許多無法預期,也難以防範,其嚴重性將對社會及個人造成恐慌。而食安議題不僅是政府、生產者、經營者的責任,更是每個人都必須關注的課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2018年12月20日於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6月7日定為「世界食品安全日」(World Food Safety Day),旨在提醒全球對食品安全認識與關注。為了讓每個人了解自身在食安體系所扮演的角色,並且確實發揮作用,該組織提出5項「安全」行動。包含安全保障:政府必須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取安全營養的食品;安全種植:農業和食品生產者應採取良好的作法;安全經營:經營者必須保證食品安全;安全食用:消費者都有權利獲得安全健康和營養的食品;團結合作:食品安全是所有人共同的責任。期望透過上述行動,提升全球食品安全意識,為世界的食品安全效力。

 除了重視各項食品安全意識外,避免食物中毒,最關鍵的作為,應在日常飲食習慣中落實。如食物在7~60℃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因為有利於細菌生長繁殖,故加熱需超過70℃才能滅菌;食物熱藏溫度需高於60℃,冷藏溫度需低於7℃,才能抑制細菌生長。

 此外,煮熟的食物勿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1小時。選用新鮮的食材、徹底清潔、區分生熟食、避免交叉汙染;遵守個人衛生原則,飯前洗手、用餐使用乾淨的碗筷。簡言之,個人嚴謹的衛生習慣與維持作業環境衛生,是預防食物污染與食物中毒最有效的方法。

 綜言之,部隊官兵健康狀況與國軍整體戰力息息相關。因此,部隊膳食衛生不論是在食材保存、炊爨人員身體保健、伙房環境等,均須依照「國軍餐飲衛生安全作業規定」、「連隊餐飲衛生檢查表」,每日督查,並掌握「新鮮、清潔、迅速、加熱與冷藏、避免疏忽」等食物處理原則,落實清潔衛生、美味可口、營養均衡、機具妥善的要求。只要從廚房硬體設施維護、食材採購、儲存、調理、製備至供餐,每個環節皆以最嚴格的標準為之,必能降低感染風險,達成照顧官兵生活,確維部隊戰力之目標。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