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05 

兩岸論壇

【兩岸論壇】專制政權掣肘 陸經濟前景堪憂 
 中國大陸經濟不僅未出現如其他國家疫後消費熱潮,各種負面消息還接連出現。圖為北京商業辦公大樓。 (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鄒文豐

 大陸遼寧省瓦房店市公立東山公園動物園,近期傳出飼養動物即將斷糧的消息,市政官員稱,由於該市已進入「償債高峰」,財政壓力遠超過承載能力,不僅包含動物園工作人員在內的市屬各級公務員,已半年未能領取薪資,就連動物也必須「吃1天餓2天」,健康狀況堪慮;而達到舉債上限的瓦房店市,其財政惡化面臨嚴峻金融債務風險的情況,其實只是現在中國大陸各地方政府負債問題的縮影。

 從去年開始,中國大陸各地公務員就陸續出現遭「集體減薪」的現象,如廣東減薪25%、福建20%、浙江25%、江蘇15%,儘管各地政府,乃至於北京當局,始終沒有對此說明,但這些沿海大省的財政緊縮,很容易向其他內陸省份形成擴散效應,而中國大陸約有8千萬名公務員,劇烈減薪對社會各行業的影響自不待言。

 雪上加霜的是,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習慣「借新還舊」,簡單的說,就是透過再融資債券籌錢,用於償還到期債務本金,雖說飲鴆止渴或許是各地解決眼前財政問題「沒有辦法的辦法」,但從今年1至5月,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發行債務總額即已達3兆5千億元人民幣(約新臺幣15兆元),今年預計到期須償還的債務更達3兆6500億元人民幣的狀況看來,怵目驚心的景象,已反映大陸經濟發展的困境,與高度金融風險問題。

經濟「毒瘤」接連引爆

 今年以來,中國大陸經濟並未出現如其他國家的疫後消費熱潮,不僅整體經濟情勢沒有反彈跡象,各種負面消息還接連出現,除前述地方債務問題外,還有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外商投資卻步、出口疲軟、GDP增長減緩,以及房地產業「暴雷」不斷等,而外界更將政府債務與房地產危機,稱為窒息大陸經濟的兩大「毒瘤」。

 即以房地產危機而言,過去近30年來,中國大陸經濟高速增長,可說正是由公路、鐵路、橋梁,到機場、大型廠房園區與房地產造鎮等基礎建設所推動,在此背景下,房地產業也隨開發商炒作而蓬勃發展。

 北京當局為維持經濟高速成長的表面榮景,長期放任房地產商與地方政府狼狽為奸,既有地方政府將土地使用權作為高價抵押品,或以城市建設投資為名,大舉所謂「城投債」,興建無效建設,又有開發商玩弄超高金融槓桿從中套利,這種混雜官員績效制與金權貪腐的發展模式,在一般情況也許還能蒙混過關,但2020年疫情爆發、極端封控,讓此遊戲無以為繼,中共對開發商的融資設限更加劇房地產業奔向懸崖的速度,終於導致開發商無力償還巨額債務、爛尾樓遍布各地、民眾購屋血本無歸、銀行壞帳劇增等連鎖效應,還有地方政府債務惡化、房市下跌等惡性循環。

 回到政府債務方面,北京當局始終不願對外承認其嚴重性,中共財長在3月「全國人大」會議時還宣稱,中國大陸2022年法定債務負債率約為50%,預估至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債務約在38兆234億元人民幣(下同)上下,對比全世界政府財政狀況,屬於負債較低的。只不過,若以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定期報告來看,目前各國總體債務規模與GDP比例約為320%,中國大陸則高達440%,既屬高風險政府,其GDP總額約120兆元,債務餘額卻達650兆元,實際債務負擔相當沉重。

振興手段恐難奏效

 北京當局現已將14個省劃入財政危機地區,過去中共在面臨對外貿易衰退時,就會試圖透過啟動內需市場,藉以彌補並支撐中國大陸經濟,但前有疫情封控嚴重衝擊生產、就業、消費;現有房地產市場低迷,不只失去推升內需市場的作用,還阻斷中國大陸經濟復甦之路,中共如欲盡速恢復經濟增長,進而挽救地方政府債務難題,除採取成效存疑的行政手段外,僅餘仰賴民營企業帶起經濟與就業活動升溫,以及重啟對外開放這兩條並行的道路。

 從過去「改革開放」,到大陸進入GDP高度增長年代可知,對比國營企業,民企有更高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經營效率,無論營收績效、人均獲利與資產報酬率,民企均大幅領先國企,若無民企貢獻,中國大陸經濟不可能長期高度成長。至於何言重啟對外開放?正是因為北京當局自疫情爆發這幾年來,既持續加劇大國對抗、升高區域衝突風險,又不斷強化各項管控作為,如施行「國安法」、「反間諜法」等,致使大量外資出走,已從淨流入轉為淨流出。目前中共唯有藉擴大鼓勵民企和真正採取對外開放作為,才有可能逐步挽救經濟危局。

 遺憾的是,從實際面看來,中國大陸還是充滿對民企的歧視性政策,而「維穩至上」,已使放鬆開放成為海市蜃樓。北京當局近年堅信,國企才是「社會主義支柱」,因此一方面不斷向國企挹注資源,另一方面,則接連以各種加強監管的行政手段,對各種民企進行整頓,其對整體經濟的衝擊已顯而易見,至於青年失業人口創下歷史新高,中共甚且不再公布相關數據,只是其中後座力最強的副作用。

極權體制才是問題根源

 中國大陸一切問題的根源,其實都來自於中共專制極權政體本身,經濟問題亦同,這是導因於共黨扭曲意識形態的必然結局。中共慣以政治意識形態看待一切事務,如以經濟發展來說,透過民營企業與民間消費帶動經濟,一直是市場經濟型態的運作方式,但在北京當局眼中,卻有違「集體主義」的精神,因此只能當作一時的權謀策略,只要經濟情況一有好轉,民企乃至民間社會,就又再面臨遭致整肅的命運,即便有所謂的「共同富裕」,也只是中共企圖塑造社會主義重視福利的形象,並非真正重視民生,而其採取的無視經濟法則,只重共黨原則的做法,從現況看,恐怕只會先走向均貧,而非均富。

 儘管北京當局已開始嘗試採取各種手段,試圖從多方面刺激經濟,以及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危機,包括「中央政治局」已多次討論「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嚴控新增隱性債務」議題,並將此納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中,要求「人大」系統盡快完成相應制度規劃,目前已知的是,其正將實施「一攬子化債方案」,允許地方政府發行1.5兆元「特殊再融資債券」,以協助天津、貴州、雲南、陝西、重慶等,共12個財政壓力最大的省市地區償還債務;中共「國務院」內部,並有倡議對中國大陸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革,與擴大政府開支以帶動經濟復甦的兩派爭論,或將於今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做出決議與相應政策,但若北京當局的體制性問題沒有改變,能否拯救經濟困境尚在未定之天,無盡的危機輪迴卻可先行確定。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所教師)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