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26 

兩岸論壇

【兩岸論壇】藉「帶路」救經濟 陸恐積重難返
 中共「帶路」戰略迄今已10年,一直遭受國際社會的質疑與批評。圖為德國杜伊斯堡的貨櫃碼頭,也是「一帶一路」中國大陸連接中歐的交通樞紐。(達志影像/美聯社資料照片)

◎鄒文豐

 第3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日前於北京舉行,作為今年中共最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此次論壇計有30多個國際組織,以及包含23國領導人在內的140餘國代表與會。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詞表示,「中」方將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8項行動,包括構建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支持民間交往、建設廉潔之路、完善國際合作機制等;「外交部長」王毅會後進一步指出,未來「一帶一路」將進入亞歐大陸立體聯通、「綠色絲綢之路」引領、「數位絲綢之路」賦能,與各國攜手實現世界現代化的新階段。

 中共「帶路」戰略自2013年提出迄今已10年,源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北京當局投入4兆人民幣刺激經濟,雖成功維持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卻也造成生產力過剩無從消化的副作用,才催生出「帶路」戰略,利用全球各地,尤其是和開發中國家的「互助」,解決大陸多餘產能問題。在中共巧妙包裝下,儘管描繪與各國「共商、共建、共享」的美好圖像,然許多問題也逐漸浮現,如最為人詬病的「債務陷阱」、「經濟殖民」等,而在當前大陸自陷經濟困局情況下,將對「帶路」戰略乃至於國際社會產生何種影響?殊值探究分析。

中共用「帶路」獲利 債留他國

 2013年中共「18屆三中全會」定位「帶路」倡議為「國家戰略」後,再於2015年2月成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並緊接由「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白皮書,成為北京當局開展國際合作方針,也反映「帶路」戰略旨在促進中國大陸發展,同時具備國際經貿、外交謀略的本質。

 此次論壇前夕,北京當局發表首部「共建一帶一路成果白皮書」,稱2013至2022年間,對「共建方」直接投資超過1.75兆人民幣,且「沒有任何國家因參與帶路陷入債務危機」,未來將繼續建構對外開放新格局、提升產供鏈合作新水準、培育經濟成長新動能及開拓經貿發展新空間。

 但事實上,這些年從「帶路」戰略獲得最大利益的是中共自身。首先,大量中國大陸公、私營企業在國際市場獲得承包項目,於去除庫存、輸出勞力、賺取外匯等方面都得到重大利益;其次,陸企利潤許多來自中共藉投資開發銀行向「共建方」的建設貸款,等於一手借錢出去,另一手再把錢賺回來,雙重獲利卻將債務留給共建國家。

 第三,透過在不同區域國家的多種「合作」項目,中共也得到外溢效應明顯而巨大的地緣政經利益,包括有形資源與無形影響力,更有對受援國家的控制,也就是利用開發中國家對興建基礎設施心存期待,透過建設貸款設下「債務陷阱」,並在「共建方」財政無以為繼後,以掠奪天然資源或掌控關鍵設施作為償債代價。

 中共對「帶路」投資,在2017年達到頂峰後,規模逐漸縮小,結合白皮書內容與論壇發言要點可知,北京當局正試圖將所謂「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轉向「小而美」建設,配合貸款方式改變,映射當大陸經濟下行,中共一方面修正經略「帶路」模式,另一方面,也圖謀再度由此提振中國大陸經濟發展。

便利融資暗藏陷阱

 中共1月時公布去年經濟成長率為3%,相較其訂定的5.5%目標相距甚遠,今年則以5%為目標,但各大國際金融機構的評估仍未見樂觀。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遲滯風險攀升,源於外部投資、內部消費與製造出口等帶動成長的「三駕馬車」,在疫情極端封控逼迫下急速衰退的影響;另外,中國大陸還面臨房地產接近崩潰邊緣、失業問題惡化、地方政府債務沉重等,足以拖垮經濟甚至社會運作的問題,以致北京當局接連出手,試圖以行政手段拆解這些不定時炸彈,避免經濟停滯衝擊政權。

 例如在論壇結束不久,鑑於各地財政壓力已到全面動搖金融穩定臨界點,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即通過今年第4季增發1兆人民幣國債,列為「中央財政赤字」,明顯有意一次性解決地方債務問題,卻也使中國大陸財政赤字率越過其自訂的3%警戒線。這是中共因應內部債務問題的辦法,但對於因參與「帶路」戰略的負債國家,北京當局態度已有明顯轉變。

 中共偏好以「國家銀行」便利融資方式,彰顯與開發中國家的「緊密關係」,透過販賣「帶路」願景,已向100多個國家提供逾1兆美元的各類貸款,亦為對願意參與者,均承諾可獲貸款啟動「合作」;只不過,這些借款當然並非無償,更包含具有「中國特色」的複雜賠償保障契約,如較世界銀行高出4倍的貸款利率、通常要求10年內還清的貸款期限,以及先要扣除部分必須存在離岸帳戶的最低餘額款項,當借款國無法償債時可逕行扣除等。

「帶路」發展動向

 這些精心設計的嚴苛條件,顯然已為北京當局刻意無視許多國家,早因政府機能失靈、財務問題嚴重,更為國際金融機構示警,卻甘冒高度風險借款,找到合理的理由。如今中共更進一步緊縮債務協商,在向巨額債務國的減債立場上趨於保守,主因雖是內部經濟停滯與財政壓力,但未來勢將助長中共染指窮困國家的地緣戰略意圖。

 過去中共藉「帶路」戰略促進中國大陸發展思維,在構聯內部與外部形成「雙循環」,惟因經濟不振及「債務陷阱」紛擾,已形成「雙漩渦」;在必須繼續「帶路」戰略前提下,北京當局既需降低風險,也要持續尋找能與其產業鏈結合的資源、工廠和市場。是以,綜合「帶路」白皮書及此屆論壇要況可知,今後中共強調的將是「共建帶路」,並改變「大撒幣」和大興土木的做法,轉向重視質量,以洗刷負面形象;另將更注重擷取能源、礦產,將合作重點聚焦於擁有天然資源的非洲及南美洲國家,同時以「全球發展倡議」為掩護,將開發中國家作為貿易腹地,助其刺激經濟發展。

 10年來,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質疑與批評,在於許多國家因此貪腐加劇、身陷債務、喪失自主,以及環境遭破壞、資源遭掠奪等,全球地緣政治的矛盾和衝突也更形凸顯。中國大陸產能過剩是否已獲解決尚難定論,但更嚴峻的經濟形勢又起,中共雖已調整策略因應,然也反映出北京當局從未思索,一切問題根源乃在其政權本身。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