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1/18 

軍事論壇

【軍事論壇】提升戰力防護 精進作戰效能
 美國陸軍戰鬥能力發展指揮部近年執行地面部隊聯戰任務研究,研發最適編裝與訓練模式,確保戰役勝利。(取自美國陸軍網站)

◎翁予恆

 17世紀英國皇家海軍名將納爾遜曾說:「艦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攻擊岸際堡壘」,道出發動登陸作戰的困境。時至今日,上述說法可改為:「飛機與艦隊最愚蠢的行動是靠近布滿精準飛彈之海岸。」確實,敵方的武力進攻,最大難題就是組織成功的登陸作戰,因為無論是正規或非正規登陸,面對守備部隊嚴陣以待,唯有先行削弱地面戰力,以形塑登陸有利態勢;因此,守備部隊強化戰力保存,攸關聯合反登陸作戰之戰力發揮。

有效發揮不對稱戰力

 烏俄戰爭陷入膠著,觀察兩軍作戰全程,無人機、精確導引飛彈或砲兵精準彈藥等精銳盡出,精準打擊敵指揮機構。軍事觀察家警告,未來地面作戰中,指揮所、彈藥交付所與通信中心等野戰機構將不復存在。確實,攻擊型無人機、滯空型彈藥與遠距精準火箭、飛彈等武器,可發揮強大不對稱戰力,近年在導入人工智慧後,各式精準導引武器已具備「頭腦」,可自動辨識輻射源、外觀、移動軌跡或無線電通信頻率等訊號,自主搜尋隱、掩蔽之敵高效益目標,逕行攻擊,縮短擊殺與情報鏈作業時間,凸顯戰力防護更加困難。

 烏俄戰爭期間,俄羅斯國防部坦承駐紮在頓內茨克的部隊,因士兵違規使用手機,導致位置遭偵獲鎖定,烏軍發射多枚海馬士精準火箭,造成數百名俄軍喪命。美陸軍聯合兵種中心日前發布報告,指出美國陸軍因經歷數十年中東反恐戰爭,忽略分散式部署等戰力保存警覺性,導致指揮所開設未結合隱、掩蔽作為,更設立許多難以移動之設施、各類電子設備,甚至大型空調等,完全忽視敵情威脅。此外,美陸軍也發現,官兵手機下載健身軟體記錄運動數據,駭客可經由入侵伺服器定位部隊行蹤與評估規模,上述種種,顯示部隊位置易受精準飛彈鎖定,必須立即強化戰力保存手段。

 美軍訓準部建議任何指揮所必須盡可能機動化與掩體化,隱身於坑道或鋼筋水泥覆蓋下開設,再輔以天然或人工隱蔽,使空照不易發現,並降低飛彈猝然襲擊之損害。此外,必須降低無線電信號發送,包含行動電話使用亦須限制,指揮所開設期間,經常使用電磁頻譜檢測儀,掃描可能之電磁波洩漏,並限制不必要無線通聯。

 分散指揮官與參謀作業地點也至關重要,以美軍師指揮所約200人編制分析,將各中心人員分散配置於建築物群或野戰掩體,架設光纖網路節點,克服分散化作業限制,各中心作業資料加密放入雲端伺服器處理,減少各中心資訊設備數量,亦可使敵人無法偵獲確切位置;指揮官更應律定各電子設施輪流關機時間,要求指揮所不定期轉移,混淆敵人視聽。

提升任務式指揮效能

 若敵無人機呼嘯而過標記指揮所位置,呼叫後方火力單位逕行攻擊,指揮所再進行撤收已來不及;因此,美國陸軍戰鬥能力發展指揮部自2019年推出指揮所需求領航者研發計畫,首先增加機動指揮所數量,研製自動延展棚帳車型,供聯兵旅機動指揮所開設,要求20分鐘完成開設或撤收。

 另於美陸軍部成立戰術指管通資專案辦公室,主導「指揮所電腦計算環境(CPCE)」研製與武獲管理,整合指揮所各席位(中心)功能於先進戰場決策支援系統,功能包含共同圖資、戰鬥數據鏈、資料傳遞,決策分析與指令下達等,因為功能整合,成為網狀化指管,每一臺系統都是備援,也毋須攜行專有設備,開設撤收快速;另因為系統整合,可減少各階層異質系統同時處理大量資訊造成之通聯窒礙,必要時,CPCE可以自動化控制傳輸數據量,以滿足主任務傳遞需求,美國陸軍已於2021年完成第一階段作戰測評。簡言之,CPCE之運用,是將情報、火協、後勤等戰鬥功能整合於單一系統之指揮所架構,開設撤收容易、戰損補充方便,控管資訊傳輸數量,強化戰力防護,更有利建立共同圖像,提升任務式指揮效能。

各級建立共同作戰圖像

 「任務式指揮」概念源自19世紀普魯士軍隊,強調第一線作戰指揮官要發揮適應力、主動性與創新思考,以應對交戰狀況,因為只有前線處於戰場渾沌與敵情變化。軍事學家曾認為「任務式指揮」為「分散式指揮」,反之則為「集中式指揮」。然美軍自2010年開始深入研究,其概念核心並非指分散式,而是強調在戰鬥各階層充分互信與互知下,執行「密切監控、分權執行、動態修正」之「命令-執行-回饋修正」之指管作為,惟執行時特別要求分權,上級除發現災難性風險,通常不進行個別指導。

 進一步而言,指揮官須完全了解各級能力與限制,簡單扼要訂定可行作戰計畫,清楚傳達指揮官企圖、作戰構想與部隊任務等;下級部隊除必須清楚了解指揮官作戰企圖,更要知道上二層級任務,以進行戰果導向之戰場臨機應變。各級也需建立共同作戰圖像,供指揮官即時監控,必要時予以修正。在此前提下,授權各級在指揮官作戰企圖軸線上,靈活調整手段達成任務,捨棄層層節制延誤戰機;更重要的是,減少非必要性通聯機制,避免部隊遭受電子偵獲機率。

 陸軍戰鬥能力發展指揮部前身為美國陸軍研究、發展與工程指揮部,於2019年改隸屬於陸軍未來司令部,更名為陸軍戰鬥能力發展指揮部,任務在於協助陸軍現代化關鍵能力轉型,提供士兵戰鬥絕對優勢,下轄軍備中心、研究實驗室、航空飛彈中心、化學與生物中心、指管通資情監偵中心、資料與分研中心、地面車輛系統中心與士兵戰鬥能力中心等8個中心,總人數超過1萬3千人,由軍職、合約商、工程師與科學家等組成。

強化戰力保存措施

 當前主要研發項目為遠距精準火力、次世代戰鬥車輛、未來垂直載具、陸軍網路與確保定位、導航與校時能力、空中與飛彈防禦、士兵殺傷力與合成化訓練環境等。基礎科研聚焦於人工智慧、量子科技、自動化機器人、先進能源、阻斷式能量、極音速飛彈與合成生物學等,提供各研發項目先進科技。為確保陸軍於多領域聯合作戰中發揮重要效能,陸軍戰鬥能力發展指揮部近年執行地面部隊聯戰任務研究,依地面部隊作戰任務清單,研發最適編裝與訓練模式,增加作戰互通性,讓地面部隊成為聯合作戰中的關鍵戰力,確保戰役勝利。

 速度與精準乃改變敵我相對態勢法寶,敵方若進犯,必定先期癱瘓各指揮所、通信、雷達站,以形塑有利態勢,地面部隊必須針對敵遠距精準打擊能力,強化戰力保存措施,抗敵飽和式突襲或特工破壞等,確保戰力完整,達全軍破敵目標。(作者為陸軍上校)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