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29 

社論

【社論】國軍教戰總則第11條 機動作戰

 戰場用兵首重迅速敏捷,以靈活戰術作為爭取主動,創造克敵致勝有利先機。自古以來,兩軍交戰兵力快速分合,迫敵被動應戰,往往能取得優勢。在複雜程度高、作戰節奏快、武器威力強、接戰時間短的現代戰場上,指揮官尤須迅速判明敵軍行動,立刻下達決心,方能捕捉稍縱即逝之機。在地面部隊開始機械化時,機動作戰概念應運而生,近年來更擴大應用於空中與海上作戰,成為現代軍事作戰主流思想。

 教戰總則第11條「機動作戰」闡明,「作戰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旨,應以旺盛之企圖、靈活之指揮運用、迅速之兵力分合,臨機獨斷,創造決戰時空之戰力優勢,乘機捕殲敵人。且亙作戰全程,掌握主動,以我之意志支配戰場,並講求指揮、運動、攻擊及戰力整備諸速度,以高度之機動作戰,壓倒殲滅敵人,期獲致決定性之勝利」。由此可知,機動作戰除講求速決殲敵,更考驗指揮官意志力與指揮素養,以及部隊快速機動與貫徹作戰企圖之能力。

 現代機動作戰以「任務式指揮」為基礎,強調指揮官之積極主動與獨斷專行,在與上級和友軍失去連繫時,更須依據上級指揮官作戰企圖,持續執行任務。因此,各級指揮官於平時訓練及任務執行中,須培養所屬獨立思考、判斷及規劃能力,並學習如何在複雜狀況與時間急迫下,辨明情勢,下達決心。探究德軍在二戰前之「閃擊戰」概念發展過程,首先即是培養出一整個世代習於獨立思考與規劃作戰任務的指揮官,而其「機動戰」思想更對美軍產生重大啟示。

 美軍在越戰後,掀起全面檢討軍事作戰思維浪潮,其中一點即是「集權指揮」與「分權指揮」之辯。多數參與這場戰爭的美軍將領認為,北越與越共能擊敗武器裝備絕對優勢的美軍和南越部隊,關鍵在於強悍的作戰意志與小部隊指揮官的獨斷專行;美國陸軍指參學院乃參酌德國「閃擊戰」指揮概念,開始發展「任務式指揮」及其他配套概念。復因前蘇聯在1980年代建立「機動打擊群」概念,迫使美軍重新思考戰術戰法,最後提出「地空整體作戰」概念作為反制手段。

 為強化部隊機動作戰能力,美陸軍成立「國家訓練中心」與「聯合戰備訓練中心」,編制仿蘇聯紅軍之假想敵部隊。在訓練方面,改採自由對抗模式,由進訓部隊主官自行設定訓練目標,磨練各級主官訓練規劃與作戰任務執行能力。此項變革徹底改變美軍地面部隊整體戰力,亦在日後自1991年「沙漠風暴」作戰迄今的歷次重要戰役上,展現獨步全球的機動作戰能力。

 由此可知,為培養機動作戰所需之指揮職能,須從改變部隊訓練方法著手,提高指參幹部職能,建立各級指揮官靈活指揮能力,並習於臨機獨、捕捉戰機。誠所謂「藝高人膽大」,具備此種能力後,自有充足信心,並在作戰中展現旺盛企圖。透過此模式,上下之間亦能建立互信和默契,平行部隊間也易於協調合作,奠定聯合軍(兵)種作戰之基礎。

 在此基礎上,機動作戰成功的另一項關鍵要素,則是指揮官明確之作戰企圖與全程作戰構想。在計畫階段,指揮官須清楚律定所望達成之各階段與全程作戰目標,使所屬部隊了解各自所負任務,方能在任務式指揮原則下,由部隊長依上級企圖、所負任務、交戰規則與戰場狀況,採取分權指揮方式,達成作戰目的。因此,各級指揮官須鼓勵所屬勇於嘗試,從訓練中不斷累積經驗教訓,增進指揮與戰場狀況處置能力。

 由於機動作戰必須因應戰況,敏捷調整兵力部署,各級指揮官應充分掌握敵情,因時制變、因地制宜,採取各種戰術作為,取得戰場主動權,迫使敵在不利條件下決戰。因此,除了上級所提供之情資外,接戰部隊須運用各種偵搜手段,掌握並追蹤敵軍動態;在城鎮戰等複雜作戰環境中,更要積極尋求與敵接觸,以獲得即時精確之敵軍動態情資,據以判斷敵軍行動並尋找其脆弱處,予以擊破。

 《孫子兵法》曰:「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機動作戰之要義即是「快、狠、穩、準」之戰術行動,其成功關鍵取決於卓越指揮、上下互信、果斷決心與大膽執行。由烏俄戰爭經驗顯示,烏克蘭能發揮以弱擊強戰力關鍵,就在於其變換俄式「集權式指揮」,改採西方「分權式指揮」與「任務式指揮」從事訓練,因而能在面對絕對優勢的俄軍時,仍能大膽接戰,爭取戰場主動與殲敵機會,粉碎俄國速戰亡烏之野心,此經驗殊值國軍防衛作戰借鑑。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