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2/01 

軍事論壇

【韜略談兵】未來自動戰鬥載具RCV 人機整合 未來陸戰決勝關鍵
【韜略談兵】未來自動戰鬥載具RCV 人機整合 未來陸戰決勝關鍵1
【韜略談兵】未來自動戰鬥載具RCV 人機整合 未來陸戰決勝關鍵2
【韜略談兵】未來自動戰鬥載具RCV 人機整合 未來陸戰決勝關鍵3
【韜略談兵】未來自動戰鬥載具RCV 人機整合 未來陸戰決勝關鍵4

文:李思平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部隊必須盡可能地拓展狀況覺知並掌握主動權,以增加本身的生存性以及對敵的致命性。但對於陸軍來說,即便擁有再好的監偵手段,地面部隊的前緣也仍然靠傳統的裝騎部隊,並在必要時進行威力偵察。

 在攻擊的過程中,藏匿於精心布置的戰鬥陣地內的敵軍,很可能無法被單純的監偵手段探知,而需要偵察部隊對陣地實施占領。但在這個過程中,由於敵軍占地利之勢,因此裝騎部隊可能在過程中承受意外傷亡。為了減少傷亡,並澈底發揮數位化戰場管理的優勢,美軍在下一代戰鬥車計畫(NGCV)中也包含了自動戰鬥載具(Robotic Combat Vehicle,RCV)的開發。

 未來地面戰鬥的樣貌

 美國陸軍在2000年代時,意識到當時正在使用的裝甲載具,大多數已是在冷戰時期的設計,只是透過不斷的現代化以延續壽命,但要真正的具有突破性的戰力,仍需有全面革新的平臺。然而,在經歷了未來戰鬥系統(FCS)及地面戰鬥車(GCV)等計畫,皆因未審慎考量科技進步的快速、成本的控制而失敗後,美國陸軍後由於2017年啟動了下一代戰鬥車計畫,並用穩健的方式達成戰鬥載具序列的更新,且至今已開始交付實車給部隊,例如裝甲多功能車(AMPV),以及M10「布克」機動防護火力支援載具等,而可置換載人戰鬥車(OMFV)與機器戰鬥車也正在競標。

 冷戰時期以降的戰場想定,部隊通常是以我軍前緣(Forward Line Of Troops,FLOT)進行接敵,但若有機器戰鬥車和無人機搭配,則能多出一條無人機系統前緣(Forward Line Of UAS,FLUA)及自動戰鬥載具前緣(Forward Line Of Robots,FLOR),而這兩條前緣線上系統的操作者,則身處在FLOT線中的裝甲車輛(例如史崔克裝甲車)內。

 然而,自動戰鬥載具不只是普通的偵察裝備而已,它還需要具備有戒護和戰鬥的能力,因此仍須具備幾種不同的規格以及特殊能力。

 自動戰鬥載具的種類

 美軍規劃自動戰鬥載具共分成輕型(RCV-L)、中型(RCV-M)以及重型(RCV-H)等3種。RCV-L是一種重量不超過10噸,尺寸不超過長5.76、寬2.23、高2.38公尺,可裝載各式酬載,用以自衛和反戰車飛彈等武器系統,同時也要能讓旋翼機運輸,在運用上屬於可消耗載具;RCV-M則是10至20噸,不超過長5.84、寬2.71、高2.38公尺,具備可擊敗輕至中型裝甲威脅的能力,並可使用C-130運輸,在運用上屬於不隨意消耗的耐久載具;RCV-H則是重量在20至30噸間,尺寸長8.89、寬3.65、高3.6公尺以下,具備可摧毀所有已知敵裝甲目標的直射武器系統,如同M1戰車的致命性一樣,並可使用C-17運輸,在運用上屬於不可消耗載具,因此必須具備與有人載具一樣的生存性。

 在上述3種自動戰鬥載具中,RCV-L已有4家廠商進行競標,預計於2025年決標,並於2028年開始服役,而從目前構型可見,都是以無裝甲的遙控武器站作為武裝,而正在進行測試的RCV-M,開發中的實車則是選擇裝備中口徑鏈砲的無人砲塔作為武裝。至於RCV-H目前已有概念車,將搭載砲口仰角可達50度的120公厘戰車砲,而配合視距外砲彈後射程可達12公里,使致命性超過M1戰車,卻同時兼具布萊德雷步兵戰鬥車的生存性。

 有自制力的魔鬼終結者

 新的自動戰鬥載具,將不再只是像傳統機器人一樣,完全仰賴操作者的遙控,而是具備自主化的能力。例如在地圖上設定座標,電腦就可以自行結合攝影機得到的圖像,進行障礙迴避後抵達目的地。此外,透過輔助目標識別演算法,無人車也具備自行偵測並識別目標的能力,接著回報給操作者。

 在接戰方面,無人系統已有能力做到自主接戰,但在目前的想定以及實驗中,就只限制無人系統做到提供操作者選項的這步。一旦操作者收到識別目標的訊息,便可下令持續監視、申請曲射火力或使用無人系統的武器進行攻擊。

 基於目前已有的技術,RCV將會結合更先進的戰場管理系統,並能讓坐在裝甲車內的操作者一次操作多個系統,達成透過RCV-L與無人機進行監偵、使用RCV-M進行威力偵察與戒護,再使用RCV-H進行直射火力支援。然而,這些都只是未來戰場的一小部分而已,因為RCV的存在,將會為真正的主力部隊形塑戰場,讓軍隊的戰力有效提升,也有效減少了人員的傷亡,無疑是未來陸戰的決勝關鍵。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