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台森
2024新年伊始不平靜,日本時間1月1日下午4時10分左右,位在本州瀕臨日本海的能登半島,發生規模7.6、震源深度僅10公里的淺層強震。約莫5分鐘過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迅速做出「即時準確提供海嘯與避難訊息,確保居民安全採取防災措施」、「盡速評估受災狀況」、「以人民安全為優先考慮,與地方政府合作全力投入緊急救援」等3項裁示;自衛隊隨即分別以海、空方式迅速前進災區,在餘震不斷、低溫降雨且道路柔腸寸斷的惡劣環境中,展開大規模的「災害派遣」救援任務。
強固軍事力量 國家安全依靠
事實上,自1月1日下午強震開始,災區內的自衛隊已迅速應變,包括鄰近震央的空自輪島分屯基地即時收容災民,半島南邊的陸自金澤駐屯基地,也迅速整備人力機具搶進災區;隔日「災害派遣」人數已破萬,並持續空勘災況、空運人力物資投入搜救。另礙於強震造成交通中斷,海上自衛隊兩棲船塢運輸艦「大隅號」,短時間內完成整備,4日抵達輪島市大川濱外海,運載氣墊登陸艇登陸搶灘輸送物資。觀察日本自衛隊投入能登半島「災害派遣」行動,再一次證明國防、災防一體兩面,強固的軍事力量,永遠是國家安全與百姓生存最重要的依靠。
地震,是近年來複合性風險最高的天災之一,除了造成屋倒樓塌及衍生火警氣爆,致使人命傷亡,出現交通中斷「孤島化」現象,亦讓救援推展難上加難;此外,還可能衍生大規模海嘯,以及核電、化工與軍事場所之安全危害。必須直言,愈進步發達的國家,地震所可能引發的災害面向愈廣;愈人口密集的都市,愈可能造成巨大的損傷。因此,位居地震帶的國家,無不對此提高警覺,並將之視為國家安全重大威脅,除了據此擬定周詳的應變計畫,也將災害防救責任,提升至軍事整備位階。
以年初發生強震的日本為例,雖然第一線防災與救援責任,歸屬在地方自治機關之消防單位,以及隸屬中央的海上保安廳之保安本部,但在其《自衛隊法》規範之「行動」中,除相應國家外部武力攻擊之「防衛出動」主要任務,也把「災害派遣」納入次要任務。該法第83條律定,「災害派遣」為「都、道、府、縣知事或其他政令指定者,在天災地變或其他災害發生之際,認為有保護人命或財產必要時,可向防衛大臣或其指定者要求派遣部隊等」,明文賦予自衛隊救災責任,並成為法定行動之一。
其次,在救援分工部分,日本《災害對策基本法》中規範,大規模災害爆發時,自衛隊可視「公共性」、「緊急性、」與「非替代性」等3項原則,符合條件「得主動派遣」。據此,自衛隊內部又依任務性質.規範出「災害情報收集」、「受災人員搜索與救助」、「物資運輸及傷患空中後送」、「緊急醫療」、「災民生活支援(包括飲水、食物的供給及提供沐浴設施)」、「水域救援」、「災害復原」、「消防支援」和「其他特殊災害救援」等9項派遣細目。
自衛隊迅速馳援 降低災損
自1958年伊豆半島遭「狩野川颱風」強襲,造成千人喪命,日本首度動用自衛隊投入救援開始,之後包括「三八豪雪」、「山陰大旱」,多次火山噴發甚至海事與空難等,都能見到日本以軍事力量投入救援的決策與過程。隨天災朝「巨大化」及「複合性」發展,甚至「人禍」蔓延,非軍事任務的比重持續上升;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與「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兩起災禍中,自衛隊憑藉敏銳的情報覺知,以及較地方自治機關更迅速的危機應變與管理能力,第一時間投入緊急事態處理,成功降低損傷風險。種種作為,讓日本民眾逐漸接受自衛隊「自主派遣」的行為,進而支持中央政府對《災害對策基本法》與防衛廳「防災業務計畫」提出修訂,建立更明確的制度化運用標準,並陸續展開以災害為主體對象的軍民聯合演訓。
2011年3月11日下午2時46分,「東日本大震災」無預警爆發。4分鐘後,防衛省完成「災害對策本部」開設,海上自衛隊艦隊司令下令所有艦艇出港,再7分鐘後,包括海自、陸自與空自都有航空器緊急起飛蒐集災況,驚人的海嘯襲陸畫面,就是由陸自UH-1J直升機所拍攝並即時回傳。直至當日下午3時14分,日本首度開設中央層級的「災害對策本部」,幾乎晚了防衛省20分鐘以上。海嘯後再爆福島核災,首次「原子力災害派遣」命令下達, 陸自「中央特殊武器防護隊」完成整備,連夜進入核電廠周邊應處。隨事態擴大,派遣規模不僅超過10萬人,更首度編成代號JTF-TH的「災統合任務部隊」投入歷時半年的救援與災後復原,直到8月31日解編;另針對福島核電廠的災害應對和監控行動,更持續至2011年底才宣告結束。長期累積災防經驗,日本不僅建立制度化的緊急對策應變作為,各類防災演練也行之有年,因而在複合式巨型災難肇發時,自衛隊與日本人民均能冷靜面對。
平時縝密演練 周全應變機制
至於此次的能登半島地震,自衛隊執行「災害派遣」任務也極具效率。航空自衛隊輪島分屯基地首日即收容超過千名受災民眾,搜救人力機具與物資也透過海、空運方式,持續向災區投注和運補。最重要的是,經平時縝密演練所建立之周全應變機制,陸上自衛隊迅速整合北部、東部與中部方面隊等30餘個陸自單位,支撐起搜救最需要的龐大人力;海上自衛隊也動員護衛艦隊、掃海隊群,以及舞鶴、大湊、吳地方總監部等基地要港,執行各式機具前運和物資補給作業;航空自衛隊除臨近的小松基地外,包括小牧、浜松、熊谷和松島基地,以及新潟分屯基地等,也都依詳細的分工,投入勘災和運補任務。此外,自衛隊在災區迅速建立起安置收容、緊急醫療、飲食給水等維生補給系統,乃至兼顧生活尊嚴的洗浴站,種種作為,都讓災民待援過程中,感受人道溫暖與滿滿生機。
國防、災防成功整合一體
以鄰邦為鑑,同樣位處地震帶的我國,亦賦予國軍災害防救重任。最新一期《國防報告書》中明確指出,守護家園是國軍的使命與責任,因應非傳統安全挑戰及民眾照護,國軍依行政院指導,配合各部會及地方政府,執行救災防疫、護漁策應、反恐應援、治安維護、疏運應變及醫療照護等任務。平時完備各式輸運機具計2400餘輛,以及挖土機、生命探測器等 1700餘部工兵機具整備,臨災前,可在本島97處預置救災兵力1700餘人,營區待命兵力則維持3萬 3000 餘人。另派遣兵力、機具參與年度「國家防災日大規模震災救災動員演練」,持續與地方政府強化災防默契與應變能力。相信在國軍縝密的計畫作為下,已將國防、災防成功整合為一體,不僅有堅強實力捍衛國家安全,更有信心保護人民遠離天災風險。
(作者為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