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2/29 

軍事論壇

【軍武特輯】海底利器 潛艦武器大剖析
【軍武特輯】海底利器 潛艦武器大剖析1
【軍武特輯】海底利器 潛艦武器大剖析2
【軍武特輯】海底利器 潛艦武器大剖析3
【軍武特輯】海底利器 潛艦武器大剖析4

文:金太亨

 潛艦能夠有效發揮戰力,最重要的裝備之一便是武器。而談到潛艦配備的武器,大家可能馬上會想到魚雷,其實同時具備水面、水下特性的潛艦,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也配備其他不同種類的武器。

風險太高 甲板砲被淘汰

 事實上,直到二次大戰期間,潛艦仍然保留水面作戰模式,因此配備武器還包括露天裝在甲板上的艦砲,稱為甲板砲(Deck Gun)。二戰期間的德國海軍U艇,甲板上就配備88或105公厘艦砲,美國海軍的潛艦則裝有5吋、3吋艦砲,以及40公厘快砲、20公厘機砲等。艦砲能用於射擊海面上沒有武裝的船艦,快砲則可以反擊來自空中的反潛飛機威脅。不過,潛艦的甲板砲數量、火力都比不上水面作戰艦艇,浮航的風險太高,會失去水下隱密的優勢,因此甲板砲在二戰之後就被淘汰了。

 事實上,我國海軍海獅號潛艦的前身—美國海軍Cutlass號(478),以及海豹號的前身—美國海軍Tusk號(426),在實施「更大水下推進動力」(GUPPY)改良計畫之前,就曾在甲板上配備5吋艦砲及40公厘快砲、20公厘機砲。

潛射魚雷 標準武器配備

 作為潛艦最主要武器、從海面下發射的潛射魚雷,除了可用於擊沉海面上的艦艇,也能攻擊海面下的潛艦,雖然用於戰爭的歷史悠久,至今仍是大多數潛艦的標準配備。二戰以前,潛艦主要是利用在海面下不易被偵測的優勢,發射魚雷偷襲水面的艦艇;而隨著潛艦及魚雷導引性能的改良,魚雷也進一步成為潛艦對潛艦作戰的利器。

 以往的潛射魚雷沒有導引能力,潛艦只能朝目標的概略方向發射,且由於魚雷是直線前進,因此時常要發射多枚魚雷攻擊同一艘船艦,以提高命中率。現代魚雷則可以透過導引裝置轉向,持續追蹤攻擊目標。

 現代魚雷的導引方式主要包括線導、聲音歸向(Acoustic Homing),或是混合線導與終端聲音歸向,例如我國海軍的SUT、美製Mk48型魚雷就是混合式。線導魚雷發射後,尾部有控制線與潛艦連接,可由艦上持續傳送控制指令。聲音歸向魚雷則在前端裝有主、被動小型聲納,能接收目標發出的水中聲音訊號,持續鎖定直到命中。

 潛艦常見的魚雷發射方式,分別為利用噴射水流將魚雷由發射管內先推出,魚雷再自行推進,以及魚雷直接啟動推進裝置,自行從發射管內「游出」。至於發射魚雷接戰目標的方式,大致有目視、聲音偵測兩種。針對水面目標,潛艦官兵可以透過潛望鏡實際看到船艦,推估其方位、距離等相關資料後,發射魚雷攻擊。而在聲納偵測到水下目標後,則可以利用射控裝備計算獲得距離、航向、速度等資料,再發射魚雷攻擊。

潛射飛彈 精準度更高

 另一個後來也成為潛艦主要武器,是射程更遠、速度更快、精準度更高的飛彈。不過早期研發的「潛射」飛彈並無法真正從水下發射,潛艦必須先上浮到海面,接著打開發射艙蓋才能發射。例如美國海軍1950年代後期服役的第一種巡弋飛彈潛艦,配備的Regulus巡弋飛彈,就是在海面上發射。

 由於潛艦浮航會失去隱密性,但傳統飛彈又無法在海面下發射,解決方法是將潛射飛彈密封在發射囊內,先由潛艦的魚雷發射管或垂直發射管將其發射到海面上,接著飛彈才衝出發射囊、點火飛行。

 現代潛艦主要配備的潛射飛彈,包括攻擊水面艦艇的反艦飛彈,以及攻擊陸地目標的巡弋飛彈兩種。前者例如美製UGM-84型潛射魚叉(Harpoon)反艦飛彈,利用魚雷發射管發射;後者如美製UGM-109型潛射戰斧(Tomahawk)巡弋飛彈,則使用潛艦的垂直發射管發射。

潛射彈道飛彈 深海殺手

 此外,現代潛艦威力最強大的武器,則非彈道飛彈莫屬。全世界第一枚潛射彈道飛彈,是由前蘇聯海軍於1955年發射成功。由於潛射彈道飛彈(SLBM)可以配備核子彈頭,搭配隱密性高的彈道飛彈潛艦,與洲際彈道飛彈、戰略轟炸機,構成了軍事強國的「核武三角」。

 現代彈道飛彈潛艦的排水量都很龐大,以便艦上容納裝載飛彈的垂直發射管,發射飛彈時不需要上浮,潛射彈道飛彈可以從艦上直接發射,再從水下衝出海面飛行,完全不會暴露潛艦行蹤。美國海軍現有的潛射彈道飛彈,是1990年代開始服役的三叉戟二型(TridentⅡ)飛彈,配備於現役的俄亥俄級核子動力潛艦,而建造中的哥倫比亞級(Columbia)核子動力潛艦,也將配備同型飛彈。

 採用核子動力的彈道飛彈潛艦,能長時間在全世界的海洋潛航,從海面下發射擁有大規模毀滅能力的潛射彈道飛彈,可說是人類最可怕的深海殺手。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