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24 

社論

【社論】強化科研接軌太空 精進防衛戰力

 美國太空司令部(SPACECOM)日前舉辦「全球哨兵24」演習,共邀集25國逾400名專業人員參與,透過模擬太空任務與議題研討,強化各國太空安全合作能量,加速太空狀況偵知與情資分享,協助提升區域和平穩定。

 此次演習在美國加州舉行,旨在整合各國衛星與地面控制站,建立區域性太空作戰中心,協同監視責任區內低地軌道(LEO)與地球同步軌道(GEO)動態,分析可能之敵對行動,或察覺失效墜落或隕石進入大氣層等意外事件,據以執行各項反應與反制。

 軍事專家指出,目前全球各國所擁有的人造衛星數量約8千顆,隨著科技與太空商業化演進,數量將快速增加,為人類帶來之便利性無遠弗屆。然而,集權國家往往將衛星設定為軍事用途,衝擊各國維安。另一方面,衛星損壞、毀棄後積累之太空垃圾碎片,將威脅人類的太空任務或地面安全,必須正視與防範,強化安全防險作為。

 2022年烏俄戰爭初始階段,俄羅斯即成功摧毀烏克蘭通訊設施,取得有利之進展攻勢,然烏克蘭也獲得美國「星鏈」衛星通訊服務,使情傳與作戰指管暢通,成功抵擋俄軍攻勢,逐漸收復失土。確實,世界多家知名企業曾指出:「得太空者得天下」,無論是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成功營運商用太空運載火箭,抑或各國國防部紛紛成立業管太空領域之專責單位等;甚至中共於2007年1月,發射導彈擊落所屬氣象衛星,將「中」美競合延伸到太空領域應用。在在證明,太空戰之發展不容忽視,更是各國兵家必爭之地。

 1957年,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軌道,開啟了太空時代。一般來說,人造衛星種類依任務分類,包括遙測、通訊傳播、導航、氣象、科學探索及國防用途等,分別具有偵察、監視、反衛星、電子戰或導能攻擊型等功能。另從軌道區分,可分為探空、近地、中地、太陽同步軌道等,如俄羅斯於近年陸續在近地軌道,部署觀測與電子偵察衛星,配合合成孔徑雷達,獲得清晰影像與穩定的資料傳輸;中共則於去年8月及12月,分別發射觀測衛星至地球同步軌道,使其具備廣袤之同步觀測能力。專家認為,中共透過人造衛星酬載特定設備,並於預想軌道執行軍事任務,對國際造成的隱患無窮。

 事實上,現今各國早已洞悉太空領域之重要性,紛紛成立軍事專責機構。美國於1982年成立「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後因多次組織變革,於2019年復編「美國太空軍」,成為第五軍種,負責建軍備戰任務。另於聯合作戰功能方面同步成立「太空司令部」,比照非洲、中央、歐洲、北方、印太、南方司令部,指揮管制陸、海、空、陸戰隊、太空軍與印太地區所轄之相關部隊,更計畫成立「駐日太空軍」,擴大印太地區太空領域合作。

 此外,日本航空自衛隊於2020年成立「宇宙作戰隊」,負責監視太空垃圾與人造衛星,也執行太空國防研發。整體而言,世界各主要先進國家已察覺發展太空應用的急迫性,正加快腳步制定策略以為因應。尤其,進入21世紀,中共太空發展崛起,對此,我國勢須密切注意,尋求突破以謀對策。

 專家分析,中共可能對臺發動之登陸作戰,雖具有戰略主動性與外線作戰優勢,然由於其渡海輸具不足,仍需仰賴良好之天象等複雜因素,鈍重性大,統合戰力難以發揮。而太空領域之應用,各類型衛星可加速對兵要與目標探測的情報獲得能力,例如導航衛星提供武器載臺精確定位,通信衛星可快速與穩定數據交換,更可指揮數以萬計無人機,實施欺騙、電子戰、偵照與攻擊任務等,襲擾我防衛體系,對國家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依據行政院已核定之「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自2019年起的10年期間,我國將投入數百億元,開發光學、智能與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進而躍升為世界上先期發展太空領域國家,除發射產業尚未達商用水準,供應鏈部分則可全數自製。未來亦可透過拓展產官學合作,全力研發軍民兩用科技,精進關鍵技術於偵測、反制與無人機操控,有效因應中共太空軍事應用。

 綜言之,伴隨中共太空能力提升,已成為各國國防威脅與挑戰。我國除應謀求提升科研水準,強化國防自主能量,更應與友盟國家合作,接軌太空戰力,精進防衛作戰能力。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