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3/31 

社論

【社論】國際深化反恐合作 肆應安全威脅

 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克洛庫斯音樂廳,3月22日遭到嚴重的恐怖攻擊,至少造成143人死亡。當時參與攻擊之4名塔吉克裔嫌犯,在逃往鄰近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交界被捕,協助提供藏身及車輛等後勤工作的7人也落網。對此震驚世人的恐攻案,俄國官方表示,由於下令和資助恐怖行為、採購武器的人員在逃,未來仍會有更多逮捕行動。

 事件發生後,「伊斯蘭國呼羅珊省」(ISIS-K)隨即透過其「阿馬克」通訊社(Amaq)在「電報」平臺,發布4名恐怖分子的合影及攻擊現場影片,承認「襲擊了克拉斯諾戈爾斯克市大群基督徒,並說明音樂廳襲擊過程」。而除了烏克蘭聲明與恐攻無關,美國亦明確表示,恐攻是ISIS-K所為,且在3月初即綜整相關情報,並警告俄方將會發生恐攻事件。

 令人遺憾的是,俄國目前仍指控烏克蘭與英美「盎格魯撒克遜」勢力,才是真正的「幕後黑手」,且言明將會查明所有一切。而ISIS-K則宣稱,將會繼續襲擊俄羅斯,直到俄方承認攻擊是由他們發起為止,事件至今仍餘波蕩漾。

 根據相關資料,ISIS-K主要在南亞的阿富汗及鄰近地區活動,多年來不斷與塔利班及蓋達組織爭奪地區領導權,並持續從中亞、北非及北高加索等地招募人員,以維持其在開伯爾至普赫圖赫瓦省和俾路支省的影響力。雖然該組織曾在非洲與俄羅斯的瓦格納僱傭軍發生過零星衝突,但主要目標仍是與法國部隊競逐勢力。

 專家分析認為,由於俄國一向支持敘利亞的阿塞德政權,ISIS-K因而多次與原先隸屬於「蓋達組織」的「征服沙姆陣線」產生衝突,「伊斯蘭國」雖想合併該組織,但過程並不順利,彼此間更曾互相攻擊。此外,「蓋達組織」亦不支持此一合併計畫。因此,有消息指出ISIS-K恐攻的主因,是因為俄國對敘利亞的支持,但理由似乎略嫌薄弱。

 俄國之所以指責烏克蘭涉及此次恐攻,主要理由是烏克蘭一直與「伊斯蘭國」有交集。例如戰場上作戰的少數烏軍士兵,手臂上掛有該組織的旗幟標章;烏克蘭的「國際軍團」中,亦大量吸收來自「伊斯蘭國」的成員;而「伊斯蘭國」的某位高層一直藏匿在烏克蘭發號施令;且烏克蘭情報單位曾運用激進傳教士與記者,支持塔吉克斯坦的激進伊斯蘭分子,例如記者安瓦爾‧德爾卡奇與「伊斯蘭解放黨」關係密切,曾經推動該國反政府的陳抗活動。此外,「伊斯蘭解放黨」亦與「伊斯蘭國」有互動,且從4名嫌犯逃脫路線觀察,該組織成員可能在烏克蘭設有「安全屋」。

 自「伊斯蘭國」2014 年宣布建立「哈里發國」以來, 一直以西方和中東國家為攻擊目標,俄羅斯並不是主要鎖定的攻擊對象。在「伊斯蘭國」2023 年 2 月的網路宣傳品中,曾列出實施「一場撕碎西方人心攻擊」的可怕計畫,目標包括警察、市場、購物中心、體育賽事,以及音樂會等,各國皆嚴陣以待。

 較爭議的部分是,雖然「伊斯蘭國」公布4名嫌犯的影片,但全體成員均戴著面罩,與傳統「露臉」習慣不同,事件是否真是這些人所為,也引起懷疑;而與以往此類突襲的「聖戰」武裝分子不同,這些人並沒有穿著自殺炸彈背心或腰帶,且嫌犯言明是為了「錢」而殺人,此種行徑更是「聖戰士」一向唾棄的。

 如果誠如美國及西方國家所言,此次恐攻是「伊斯蘭國」所為,表示該組織的戰略已有所改變,該組織恐已具備更大的能量,足以發起跨域及全球性攻擊,全世界所有國家未來都可能是被鎖定的目標。而如果恐攻主要目標是「以美國為首的十字軍」,其定義與範圍更是曖昧不明。

 近期美國聯邦調查局已警告,多位該組織成員試圖從墨西哥偷渡到美國,嫌犯和以往不同之處在於,是透過社交媒體進行招募與指令傳遞,成員無犯罪紀錄、批判思維能力較低、無狂熱意識形態,招募方式主要是以利誘方式,由策劃者遠程控制,且成員無須長期隸屬,在襲擊發生前幾週才會開始組建。

 綜言之,面對恐怖主義威脅,各國除應持續推動與時俱進的反激進化運動、改善社會環境、增進溝通,以及多元化與容忍內涵教育等軟性措施外,也應透過修法或立法,強化先期行動與預警。

 團結力量大,打擊恐怖主義需要國際聯手應對,在聯合國等組織的主導下,結合全球反恐體系,與反海盜、航空安全等體系配合,將反恐與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文化交流(包括民族、宗教的尊重與包容)連結,方能建立區域性、綜合性的非傳統安全合作系統,防止悲劇重演。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