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01 

兩岸論壇

【兩岸論壇】中共自毀經濟動能 陷結構性困境
 中國大陸GDP雖有成長,但民生消費占比仍低,足見其經濟結構不穩。圖為選購蔬果的中國大陸民眾。(達志影像/路透社)
【兩岸論壇】中共自毀經濟動能 陷結構性困境1
【兩岸論壇】中共自毀經濟動能 陷結構性困境2

◎曾復生

 美歐重要經濟研究機構與媒體近來普遍認為,中國大陸經濟面臨5大挑戰,以及美國總統大選的不確定性。這5大挑戰包括:房地產危機持續、消費意願保守、通貨緊縮、人口紅利消失、部分產業產能過剩等。同時,美「中」貿易戰與科技戰仍方興未艾,造成貿易上「兩敗俱傷」,以及中共高科技發展瓶頸難突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喬治艾娃指出,中國大陸正面臨短期和長期挑戰,需要推行結構性改革,才能避免經濟成長率大幅下滑壓力。

加大干預力道 外資急撤

 中共「國務院」總理李強今年初出席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時宣稱,2023年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率達到5.2%,優於5%的目標。隨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格魯曼,在《紐約時報》發表專論指出,中國大陸2023年的經濟表現,除了GDP成長率優於官方設定目標外,多數的經濟指標表現都不好,包括消費者支出占GDP的比例低、家庭的收入增加緩慢造成購買力不足;同時,政府投資與「國企」經營效率不彰、社會福利安全網薄弱,讓民眾必須增加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卻也造成消費意願不足;此外,中國大陸地方政府落入房地產債務陷阱,讓相關產業持續低迷不振、地方政府稅收減少、土地出租銷售收入下降,更讓地方政府財政難題「雪上加霜」。

 中國大陸現有14.1億人,但自2023年人口開始減少,加上人口老化速度加快,讓「人口紅利」優勢不再。目前,中共當局採取專制集權統治方式,對經濟活動干預力度愈來愈大,造成民營企業的「積極性不足」。由於中國大陸民營企業的「生產力」與「創造利潤」誘因,被專制政府的各種管制措施壓抑,也讓整個社會氛圍對經濟發展前景不看好,信心不足導致不敢投資與不願消費,形成「通貨緊縮」與「經濟衰退」惡性循環。近年,歐美企業從中國大陸撤資動作日趨明顯,更加衝擊中國大陸經濟結構健康,中共官方公布青年失業率高達14.9%,已成為習近平政權的大難題。

 中共當局接連祭出拯救經濟方案,運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意圖提振民間消費與投資活動,但整體環境仍然瀰漫信心不足氛圍。中共當局若推動經濟結構改革,解除發展壓力與挑戰,勢必要從政治體制做調整。

獨裁專制 對外關係惡化

 換言之,習近平政權應該揚棄「毛澤東式」的獨裁專制,以及強調意識形態的治理風格;學習「鄧小平式」的改革開放政策,鼓勵人民把生產力解放出來,積極恢復人民對經濟前景信心,提升人民的「公民意識」,開放新聞自由與政治參與,成為監督政府施政,防範官員貪腐濫權的關鍵能量。同時,中共當局應該改善與周邊鄰國關係,停止對我國「文攻武嚇、認知作戰、灰色地帶威脅」等,運用對話交流替代打壓霸凌,這樣才能擁有「近悅遠來」的和諧國際關係,為吸引外資與引進高科技,以及擴大出口等經濟成長動能創造條件。

打壓我國 無助兩岸經貿

 近日,我國南太平洋友邦諾魯對我「突襲式」斷交,並與中共建交,顯示中共當局在外交領域,對我國壓力恐會愈來愈大。這種外交領域霸凌的做法,只會讓臺灣人民對中共霸道行為更加反感,也會讓兩岸人民心理距離「漸行漸遠」。中共方面對我國不友善行動,跟習近平要達成兩岸人民心靈契合,根本就是「背道而馳,提油救火」。

 在兩岸經貿領域,中共當局點名34項農、漁產品,零關稅優惠可能取消,我政府強調兩岸間貿易壁壘爭議,應透過「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協商,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臺灣農、漁產品出口到大陸享零關稅是「雙贏」,大陸消費者獲得「物美價廉」產品,臺灣農、漁民獲得市場與利潤,對中國大陸觀感自然會逐漸改善。

 整體而言,兩岸關係牽涉美「中」戰略競爭、兩岸主權僵持、軍事對峙、外交角力等因素,但兩岸經貿互動與人員交流等活動,仍然是營造臺海和平穩定現狀契機,兩岸雙方都應該珍惜善用,共同維護臺海和平與區域穩定。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