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04/01 

社論

【社論】國軍教戰總則第7條 攻擊精神

 戰爭中,爭取主動與決心自由為致勝關鍵。軍隊在戰況中若喪失主動,則將被迫隨敵人意志被動反應,最終可能失敗收場。《孫子兵法》有云:「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亦言:「攻擊為最佳之防禦」。由此可知,爭取並掌握攻擊契機為獲致勝利必要手段。然攻擊絕非無視危險之魯莽冒進,而是審度全般情勢,掌握敵我特弱點,方能於決勝時空發揮優勢,獲致決定性勝利。

 教戰總則第7條「攻擊精神」言明:「軍以戰鬥為主,必須常存奮發充沛之攻擊精神,確保我主動與決心之自由;故一切戰鬥,均應以攻擊為前提,縱因狀況不利暫取防禦時,仍須盡所有手段,創機攻擊。各級指揮官應始終保有旺盛之企圖與堅定之意志,以果敢之決心,適切之準備,神速之行動,發揮攻擊、攻擊、再攻擊之精神,制敵機先,主宰戰場,克敵制勝」,對於戰場致勝之道,刻劃極深。

 孫子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由此可知,軍事行動首重創機造勢,形塑有利我軍之作戰條件,引敵於我所望時空決戰,方為掌握主動之勝兵之道。攻擊必先盱衡全般作戰條件,分析敵軍用兵虛實,權衡我軍實力,再據以擬定作戰構想與計畫。藉由嚴謹分析判斷,輔以綿密手段掌握敵情,方能正確擬定全般作戰構想,據以指導部隊完成各項作戰準備。此即所謂「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周延的計畫有賴貫徹執行,各級指揮官為遂行作戰任務之樞紐,決定勝敗的關鍵。回顧戰史,優秀指揮官能在眾寡懸殊劣勢下扭轉戰局,拙劣指揮官雖有優勢兵力仍大敗收場,深究其因,均緣於指揮官是否具有強烈企圖心、堅定作戰意志、正確判斷及果敢行動。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戰機稍縱即逝,若是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怯懦不前,不僅貽誤戰機,更會對部隊士氣造成嚴重影響。

 此等情況在現代戰場依然未曾改變。由於先進武器裝備造成戰術行為改變,戰場環境益趨複雜,嚴謹計畫作為與果決明智指揮官的角色益顯重要。遠距精準武器系統與綿密情監偵系統,使部隊難以集中且戰場更為透明,分散式指管與任務式指揮已成為發揮戰力的要件。面對指管與通信系統可能遭敵干擾無法發揮功能,更需要嚴謹計畫作為提供各級部隊明確指導,各級指揮官須依據上級企圖與全般任務,果斷判明狀況下達決心,以爭取作戰主動權與行動自由。

 由於部隊遂行獨立作戰的可能性增加,基層單位幹部在與上級失去聯繫情況下獨自決行的機率亦大大提高,班排長可能須在戰況不明,甚至雙方膠著的情況下,快速依據狀況下達決心。由此可知,攻擊精神必須發揮在最基層部隊,甚至每一個單兵。尤其是在城鎮戰等複雜作戰環境中,通信受阻、指揮失聯等情況更易發生,部隊在混亂的戰況中,更需要保持沉著、冷靜、果敢,尋求與敵軍接戰機會,同時設法恢復指揮掌握,方能以意志力擊敗對手。

 古希臘時代,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隊迎戰波斯十萬大軍,儘管面對敵方壓倒性優勢兵力,毫不退卻。在面對初期騎兵衝鋒遭波斯大軍阻滯的情況下,亞歷山大親率騎兵穿透波斯軍側翼缺口,直趨波斯王大流士所在位置,大流士驚駭奔逃,優勢大軍瞬時崩潰而全軍覆沒。這場戰役奠定日後亞歷山大建立橫跨歐亞帝國的基礎。

 二戰初期,日本軍閥橫掃亞洲勢不可遏。國軍面對日軍優勢兵火力,仍然奮勇抵抗。長沙會戰期間,薛岳將軍利用湖南河川水渠道遍布特性,逐次抵抗削弱敵軍,並積極爭取外翼包圍態勢,最終大敗日將阿南惟幾的第11軍,獲得盟軍於珍珠港事件後首次對日大捷,振奮全國軍民和盟國信心。

 古今輝映。兩項勝利戰史,皆是面對壓倒性優勢之敵,以寡克眾之例證。其取勝之關鍵,在於指揮官強烈的攻擊精神,藉主動作為與神速行動,創造戰力最有效發揮機會。時至今日,從波灣戰爭到近期的烏俄戰事,指揮官旺盛企圖與積極求戰精神,仍是制敵機先、主宰戰場的絕對要件。

 孫子曰:「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決心明快、行動神速為爭取主動權與行動自由之關鍵。指揮官能在戰場迷霧中,能窺破敵人行動弱點,靈活兵力運用加以攻擊,出其不意,即能創造決勝先機。而若遇事猶豫、決心蹉跎,則必然予敵可乘之機。因此,國軍在平時訓練過程,即以各種想定及狀況設計,磨練指揮官與部隊在高度壓力下快速下達決心,培養其靈敏犀利性判斷力與攻擊精神,以期奠定勝兵先勝之基礎。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