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11/18 

戰史回顧

【戰史回顧】德蘇戰爭 列寧格勒保衛戰
1942年被德軍圍城期間,在涅瓦大街上的列寧格勒市民。(取自維基百科)
【戰史回顧】德蘇戰爭 列寧格勒保衛戰1
【戰史回顧】德蘇戰爭 列寧格勒保衛戰2

◎温培基

 一、前言

 列寧格勒保衛戰在軍人和平民的死亡數字,總計達到駭人聽聞的160至200萬人之間,歷經875天的時間,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不論人員傷亡、苦難象徵或軍事意義,無其他戰爭能出其右。列寧格勒戰役期間,蘇聯軍民奮戰的精神,在戰爭初期牽制並消耗了大部分德軍戰力,奠定蘇軍反攻德軍基礎。

 以下就戰前情勢、雙方作戰構想、作戰經過與檢討評析,分述如下:

 二、戰前情勢

 1939年,德國與蘇聯為了各自領土擴張及資源利益問題,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保證彼此不介入侵略行動。然在蘇聯侵略芬蘭、波羅的海3小國後,勢力深入巴爾幹半島,引起德國注意,德蘇兩國就此進入糾紛階段。

 1939年11月30日,蘇聯要求芬蘭割讓部分領土遭到拒絕後,對芬蘭發動蘇芬戰爭,迄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結束。

 1940年,德國以閃擊戰術,快速瓜分波蘭,擊敗挪威、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獲得歐洲戰場一連串勝利。在英國拒絕德國誘和號召之後,希特勒企圖以空軍粉碎英國抵抗,但在不列顛空戰中鎩羽而歸。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頒布第21號訓令,包括征服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

 三、雙方作戰構想

 德軍:以3個集團軍同時發動攻擊,以包圍、捕捉並殲滅位於蘇聯邊境地區的大批紅軍為目的。北方集團軍和中央集團軍,將在普里佩特沼澤地以北,沿著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軸線發動主要攻勢;南方集團軍將在普里佩沼澤地以南,沿著基輔軸線攻擊。中央集團軍殲滅白俄羅斯敵軍後,協助北方集團軍攻占列寧格勒和克倫斯塔特。

 北面集團軍首先切斷在波羅的海國家的俄軍退路,然後逼迫他們背海作戰,以達殲滅目的,沿柯夫羅—地芬斯克—普斯柯夫—列寧格勒之線發攻擊。

 蘇軍:以消滅德軍3大集團軍為目的。首先解放列寧格勒,突破德軍陣地,使蘇軍可包圍並消滅北方集團軍;其次,加強對中央集團軍的進攻;然後再通過對奧勒爾、庫斯克和卡爾可夫的攻擊,突破南方集團軍側翼。

 列寧格勒採縱深配置方式實施防禦,外圍設置雷區及工事阻絕,並以海軍艦砲火力阻斷敵軍。

 四、作戰經過概要

 列寧格勒方面作戰概以外圍作戰、冬季作戰、包圍圈作戰及突破封鎖等4個階段,直至解放列寧格勒,歷時近900天的作戰,分述如下:

 (一)外圍作戰(1941年6月至1941年9月)

 1941年7月4日,朱可夫令北部方面軍沿著那耳瓦─魯加─史塔拉亞魯撒─波羅維奇正面占據一條防線,以支撐列寧格勒南方防禦。

 7月4日,北方集團軍第4裝甲團攻下普斯柯夫,突破蘇聯「史達林格勒防線」,進入列寧格勒州。第18軍團逐退伊諾夫的第8軍團,支援雷因哈特的戰車部隊前進。第16軍團支援曼斯坦的裝甲部隊,保護集團軍右翼。

 7月,德軍成功切斷列寧格勒主要補給路線。迄9月9日,德軍攻占鎖鑰堡,完全控制列寧格勒通往俄國其他的陸上交通線;蘇軍從此只能由拉多加湖或空運實施運補。北方集團軍第4裝甲兵團調整至中央集團軍,決定不再用武力奪取列寧格勒,改以圍困和饑餓為手段,迫使蘇軍投降。

 (二)冬季作戰(1941年11月至1943年1月)

 1941年冬季來臨時,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造成蘇軍食物、燃料及軍需物資供給被切斷,列寧格勒的居民在敵火下為生存奮戰,得面對充滿饑餓和疾病的寒冰地獄。但德軍未切斷拉多加湖以東的所有交通線,對列寧格勒包圍圈作戰影響甚大。

 德軍以「背水決戰,速戰速決」盡速奪取列寧格勒為作戰方針,並無冬季作戰準備,官兵缺乏禦寒衣物,車輛無防凍油脂,裝備無法正常操作。此時仍藉由空軍,持續對蘇軍海上補給船艦、補給車隊及重工業設施轟炸,持續消耗列寧格勒戰力。

 蘇聯在1941年冬季,能夠補給列寧格勒紅軍的通路,只有橫越拉多加湖的水運和空運。拉多加湖水面在融冰期間以水路運輸,冬季湖面結凍則開闢冰上道路,提供陸上運輸補給路線。

 (三)包圍圈作戰(1941年9月至1943年1月)

 1941年9月15日,第41、56與第57摩托化軍和第8航空軍,前往中央集團軍參與颱風作戰。9月24日,北方集團軍無法再向列寧格勒持續攻勢作戰,部隊只能進行防守。

 10至12月,提赫文反攻是紅軍在大衛國戰爭中大規模軍事反攻的首次成功,敲碎希特勒包圍列寧格勒的美夢。

 1942年1月,蘇聯發動列寧格勒解圍進攻,2月初,德國第2、第10軍團在狄姆楊斯克被包圍。

 1942年5月至8月,史達林下定決心,發動新攻勢以解救列寧格勒。

 (四)突破封鎖(1943年1月至1944年)

 大本營決心在1943年解除列寧格勒的封鎖,因此在1月和9月之間,發動代號「火花」及「極星」多次攻勢。其中火花作戰成功地化解德軍和芬軍聯結可能性,取得鎖鑰堡並打通與其他城市的交通線。

 1944年1月,紅軍再次發動列寧格勒—諾夫戈羅攻勢,規模龐大,最終結果是要澈底解放列寧格勒,但成功終止敵軍圍攻,卻付出無數鮮血的高昂代價。北方集團軍仍保有旺盛戰鬥力,旗下單位雖然數量遠不及敵人,但在撤向波羅的海國家時,仍進行了巧妙的防衛作戰。

 四、檢討與評析

 (一)追求多重目標,形成戰略錯誤

 希特勒在過去一直強烈反對「兩面作戰」,但在戰前,因忽視英國,同時不重視美國在軍事和經濟方面的潛力,選擇在未擊滅英國之前,即撕毀《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形成東西兩面作戰局勢。

 至於「巴巴羅薩」行動,德軍區分北部集團軍、中央集團軍及南部集團軍等3個方面軍作戰,對於補給線已到達極限的德軍而言,非但處於兩面作戰,在蘇聯廣大的領土同時追求多重目標,亦形成兵力分散局面。

 (二)指揮良莠,決定成敗

 《孫子兵法》九變篇:「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亦云:「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強調只有第一線將帥最了解第一線戰事,君王未親臨戰場,下達錯誤的命令,輕則貽誤戰機,重則戰敗收場。

 德軍元首希特勒在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前,在訓令中反覆調整部隊攻擊重點,致蘇軍仍有餘力完成防禦工事部署及後勤整補。倘若希特勒能採納參謀群或第一線部隊指揮官建議,將不致消耗過多戰力,提早結束德蘇戰爭。

 (三)後勤維護,增長戰力

 德軍自發動「巴巴羅薩」行動開始,迄7月初,不到1個月時間,即明顯感覺取得勝利愈大,潛在的後勤供應愈困難。補給線過度延伸,影響了補給效能。

 反之,蘇軍在列寧格勒補給線被切斷後,雖然補給困難,爾後在拉多加湖建立「生命之線」,而得以勉強維持部隊戰力,並有逆襲及反擊作戰能力,為蘇軍得以突圍,收復列寧格勒之主因。

 五、結語

 在德軍以「閃擊戰」在歐洲戰場獲致輝煌成果時,緊接發動「巴巴羅薩」行動。蘇聯為保衛列寧格勒,數以萬計的官兵、民眾命喪敵軍炸彈、砲彈和饑饉之下,血灑沙場。

 列寧格勒保衛戰的成功與解放,有此成功的防禦經驗,使蘇軍訂定城市防衛和一般防衛的訓令、規章和指導,亦對蘇聯士氣有更加深遠的影響。(作者為國防大學教官)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