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2/07 

全民國防

【全民國防】致力國防自主 振民心、勵士氣
 我國國防自主其實已經過數十年艱辛歷程,藉由國防工業自力產製的先進武器,對於民心士氣的鼓舞,具有極為重大的作用。圖為我國劍龍級海虎潛艦訓練情況。(本報資料照片)
【全民國防】致力國防自主 振民心、勵士氣1
【全民國防】致力國防自主 振民心、勵士氣2

◎鄒文豐

 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安全事務學術網站《外交家》(The Diplomat),在去(2019)年11月30日刊登學者評論專文「臺灣到該停止國造潛艦計畫的時刻」(Time for Taiwan to Scrap the Indigenous Diesel Submarine),稱我國「國造潛艦計畫」(IDS)花費過大,增強防禦能力效果有限,且與「整體防衛構想」(ODC)國防思維相違,應予暫停。一方面,這顯示我國國防事務動向,因為攸關西太平洋和平穩定,受國際社會高度重視;另一方面,該文的相關論點需要獲得進一步的澄清。

 事實上,僅就國造潛艦而言,不只是足以嚇阻敵人蠢動、改變攻守態勢的不對稱作戰武器平台,更是我國推動國防工業自主中的關鍵項目,所需資源固然高昂,但其能展現的戰略效益卻無可取代,亦不可等閒視之。尤其,我國國防部在前瞻未來科技趨勢及聯合作戰需求,制定《國防產業發展條例》後,即以積極發展先進國防科技為主軸,結合跨部會資源及產、學、研能量,鼓勵國內具產製能力的廠商投入國防產業供應鏈,並以航太、船艦及資安3大領域為核心,逐步落實武器自研自製。

 而在國防與民生相輔相成的原則要求下,整體國防產業進步成長,也能滿足促進經濟的循環效益,更與全民國防密切相關。基此,本文即由探討我國國防工業自主成果、發展方向,論述相關作為的價值,與對全民國防政策的意義。

 指標專案 推動新一代武器研發

 國防工業自主,係指可依本身國防政策與建軍備戰需求,自力研製所需的各項武器裝備。在長期面臨高度敵情威脅的時空背景下,建立國防自主能量,始終是我國重要的國防施政方針,以確保可不受他國限制,憑藉己力維護主權、領土完整,與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我國國防自主其實已經過數十年艱辛歷程,所產製從單兵武器到多人操作的各項裝備,均有相當成果。較具代表性者,如1970年代退出聯合國、與美斷交等外部環境出現重大變化之際,即陸續研發「工蜂六型」多管火箭、「海鷗級」飛彈快艇、AT-3「自強號」攻擊教練機,以及「雄風」反艦飛彈等;而至1990年代前後,更有CM-11「勇虎」戰車、IDF「經國號」戰鬥機、「成功級」巡防艦,與「天劍」、「天弓」系列飛彈等相繼服役,不僅適時強固戰力,也代表我國國防工業具有一定程度的研製水準。

 時至今日,國軍依循政府政策指導,並審酌未來戰爭形態與作戰需求,結合國機、國艦國造等指標專案,推動新一代武器研發與產能建置,主要包括:

 一、國機國造:

 逐步推動新式初級、高級教練機及下一代戰機研發,新式高教機原型機已於去年9月出廠,預計今年6月首飛,另亦著力於IDF、F-16戰機性能提升工作。

 二、國艦國造:

 繼「光華六號」飛彈快艇與「沱江級」巡邏艦成軍後,再啟動「國造潛艦」、「兩棲船塢運輸艦」、「高效能艦艇量產」、「快速布雷艇」、「新型救難艦」、「微型飛彈突擊艇」及「新型巡防艦」等計畫,潛艦預計於2025年達成原型艦交艦目標。

 三、資訊安全:

 考量資安防護已成為現代戰爭極為重要的戰力確保手段,依行政院「資安產業發展行動計畫」,由中科院進行國防網路安全建案需求釋商,並與網路安全產業鏈結,推動產學合作交流,充實人才培育,以提升整體資安防護能量。

 潛艦國造 累積研製經驗

 不過,針對國防自主,常有意見質疑。如目前推動的潛艦國造(IDS),即有論者認為,自製潛艦成本過高,勢將排擠其他國防轉型計畫,且研製時程過長,亦有相當費用是給予支付國外廠商等。然而,這些論點忽略的,首先是建構高度科技與技術密集的國防產業供應鏈,並非一蹴可幾之事,既需持續挹注穩定經費,更需時間培植,即便前期預算將用以投入訂購機具、建造廠房設施,但從無到有研製潛艦,所獲得的經驗與累積的產能,都是至為寶貴的國防資產,不可單純以花費金額計數。

 其次,IDS本身就是規模最大與最具關鍵地位的國防轉型計畫,是受到世界各國重視的戰略性武器載台,即使是要裝備更多元、豐富、有效的創新性武器,仍舊應以自主生產為首要考量,與各項裝備自力研發的道理相同,培養國防自主的能量,才能精進武器載台戰術戰法,真正確保國家安全。

 國防安全經濟發展兼顧

 綜觀當前我國推動國防工業自主,《國防產業發展條例》的制定可謂意義重大,更可視為全民國防政策的技術面,正是其指明國防工業自主的方向,是在兼顧國防安全與經濟發展需求下,有效結合政府資源與民間力量,納入相關廠商共同開發、建立國防產業供應鏈,進而擴大市場規模,促進國防產業永續發展,達成「契合國防需求」、「創造產業效益」的雙贏目標。此外,並秉持「國內廠商有能力供應,不向外採購;能量不足則輔導提升技術水準」立場,將國軍武器裝備研發、產製、維修等之所需,釋放至民間廠商,再以此為基礎,將國防科技轉化為民生用途,提升國內產業技術水準,形成通用交流平台,厚植全民國防能量。

 回顧過去我國成功研製各型武器裝備的歷程可知,藉由國防工業自力產製的先進武裝,對於民心士氣的鼓舞,具有極為重大的作用。特別是在建立國防信心方面,最足以使民眾相信,國家有足夠的資源與可恃的能力,戰勝一切來犯之敵,進而堅定全民國防信念,與抗敵意志之間形成循環共營的效果,是由技術及物質層面帶動的精神力量。

 結語

 從國軍一路走來,對國防科技研發與國防自主政策執行成效的展現,可以見證國軍保衛家園的決心,畢竟唯有自主研發武器裝備、掌握關鍵技術,並且與時俱進,方能嚇阻窺伺之敵,也由此可知,國防工業自主所能衍生的價值是無可取代的,只怕不開始,而不怕急起直追,更有賴全民支持參與。

(作者為戰略研究所學者)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