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10 

軍事論壇

【軍事論壇】美陸戰隊轉型 裁戰車、重濱海
戰車在陸戰中仍提供突穿、追擊和擴大戰果的力量,因此美國陸軍在可見的未來,並未打算要汰換M1A2戰車,至少保有戰車到2050年後。(取自美國陸軍網站)

◎李思平

  1943年美國陸戰隊用機械登陸艇(LCM)載運戰車對南太平洋塔拉瓦島展開兩棲突擊,並且在行動中殲滅日軍與摧毀碉堡,驗證戰車不僅可順利投入兩棲突擊,還能深入島嶼內陸進行戰鬥。往後超過77年時光中,陸戰隊都視戰車為裝備序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2020年3月,陸戰隊兵力結構報告丟出震撼彈,在2030年後,美國陸戰隊將不再有戰車,終結陸戰隊戰車部隊長達87年的歷史。無獨有偶,英國《泰晤士報》也披露,英國陸軍為強化網路作戰、非傳統戰爭、陸航與特戰兵力,考慮全面封存主力戰車與步兵戰鬥車,形同放棄裝甲部隊,引發英國內部政策激辯。

  戰略環境變遷

 美國陸戰隊2030兵力結構報告提到兩段取消戰車部隊的結論。首先,戰車、牽引砲和短程低續航力的無人機,在未來的作業環境中將不具備足夠的致命性;第二,儘管戰車部隊有悠久且光榮歷史,但陸戰隊已經有足夠的證據(透過兵推)證明,戰車部隊已經無法在未來面臨的最大挑戰中被有效運用。因此,如美軍在未來需要重裝甲部隊的戰力,則由陸軍提供。

  令人好奇的是,陸戰隊設想未來威脅環境為何?在失去戰車之後,又要用什麼樣的裝備來彌補,如何增進沒有戰車的陸戰隊整體作戰能力?要知道,戰車有不少的基層擁護者,因此高層實施這個決策絕非草率行事。

  冷戰期間,美軍裝甲部隊部署重點置於歐洲,在於抵抗蘇聯大量裝甲部隊入侵,因此戰車部隊是關鍵戰力。當時在歐陸有4個裝甲師,而陸戰隊在北歐則駐紮3個戰車營,目的在於從北方牽制蘇聯部隊,亦可進行深入打擊,成為蘇聯主攻軸線側翼的威脅。但在蘇聯瓦解、戰爭壓力消除後,陸戰隊僅在北歐的裝備預置地儲存戰車,待單位輪調、或下一次戰爭爆發後前來使用。

  在反恐戰爭中,陸戰隊戰車亦挺進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戰場,並在綏靖作戰(阿富汗戰場)和城鎮戰(伊拉克戰場,如法魯加之戰)中發揮不小效果。戰車在21世紀中證明本身價值,但在美國準備從反恐戰爭中抽身前,俄國的再興起以及中共的崛起,卻逼使美國必須調整戰略。

  其中,俄國的壓力由陸軍承擔,因此美陸軍開始增加駐歐裝甲旅的數量,但陸戰隊則是成為應對中共崛起壓力的陸戰主力。在美、「中」於印太地區的對抗中,海、空權的掌握將會是關鍵。特別是中共目前是繼美國後第2大海空強權,且美軍不太可能攻擊其本土。因此陸戰隊在此戰場的作用,不再是傳統的兩棲突擊、深入打擊,而是必須在濱海地區發揮最大的戰鬥力,並持續消耗敵人戰力,維持己方優勢。

  陸戰兵力結構更新

  美國陸戰隊的地面作戰單位,2030年時將會裁撤7個戰車連(共3個營)、1個步兵團部、3個現役步兵營、2個預備步兵營,重新編製並縮小步兵營(減員200人),此外亦裁撤16個砲兵連和2個兩棲突擊連;同時將火箭砲兵連增加到21個(增加14個)、LAV輕裝甲偵察連增加到12個(增加3個)。

  此外,陸戰隊正在編組的「陸戰隊濱海團」,下轄1支戰鬥隊、1支防空營與1支後勤營。其中戰鬥隊是由1支步兵營與1支陸基長程反艦飛彈連所組成。陸戰隊濱海團將會成為未來陸戰隊遠征前進基地的核心,扮演以陸制海的角色,拒止共軍的海軍、防止登陸,同時限制其空中部隊行動。數量稀少、後勤需求高的M1A1戰車,很難在此種作戰模式下發揮正常戰力,分散於小部隊運用,會壓縮有限資源;集中運用卻又無地施展的情況,因此推斷未來戰術運用,戰車確實「不具備足夠的致命性」且「無法在陸戰隊未來面臨最大的挑戰中被有效運用」。

  戰車壓縮戰術彈性及運輸能量

  陸戰隊戰車連有14輛M1A1、2輛M88A2、2輛裝甲悍馬車、1輛MRC-145通信悍馬車、6輛悍馬車,1個戰車排配有4輛M1A1。消耗大量後勤資源的就是戰車,讓1個戰車排加滿油需要2017.6加侖,全連14輛戰車則是7061.6加侖,對於主要靠海路運補的陸戰隊來說是不小的負擔,且壓縮其他部隊戰術彈性。舉例來說,1個陸戰遠征隊(MEB)編制內有4輛M1A1和7-17輛LAV-25裝甲車。但7輛LAV-25加滿油僅497加侖,就算是17輛的情況下,LAV全連加滿油比1個戰車排還少810.6加侖。但1個連級部隊,通常擁有更大的戰術彈性,因此對於指揮官來說,LAV連常是更有利的選項,特別在新的戰略環境下。

  戰車在兩棲突擊中也會壓縮寶貴運輸能量。在2013年南韓Ssang Yong 13演習中,陸戰隊雖然在海上有10輛M1A1,但因為LCAC氣墊船數量不足,真正能用以兩棲突擊的只有2輛;其餘8輛M1A1,則是用工兵搭建浮動船塢,並用船上的吊臂卸載,上岸後也需要人員上車才能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此狀況是不可能在敵火下完成作業。同樣的,滯留在船上的8輛戰車,也壓縮裝載其他載具和資源的空間,並在當時成為「呆重」。 

  在可以發揮戰力的戰場上,陸戰隊戰車有極大戰術價值,這在二戰至反恐戰爭期間已經證明。就算在島嶼上,戰車都可以發揮強大反擊作用,於數量足夠的情況下對敵登陸部隊產生衝擊力。但陸戰隊未來與敵方可能發生的衝突中,推斷將配備更多的距外武器(如反艦飛彈)和後勤需求更少且更機動的部隊,靈活防禦太平洋的島嶼;或用同樣的資源裝載更多的輕裝部隊投入兩棲突擊,從而減輕海空軍的壓力,防止敵方奪島。在這種環境下,資源消耗龐大且數量較少的戰車,沒辦法發揮其價值。

 這並不是陸戰隊首次有拋棄戰車的念頭,早在2017年以前,陸戰隊內部就已出現這種主張,甚至引來前陸戰隊M1排長在美國海軍研究所的刊物上投書為M1A1請命。無奈的是,以戰術層面言,也許如支持者所說,M1A1可以在最艱困的戰場環境中存活並戰鬥,且減少輕裝部隊的傷亡;但這些經驗,卻不是從與實力對等對手的高強度戰爭中得來。陸戰隊的新動作,馬上就有人提出「戰車是否不符合未來戰爭?」和「陸戰隊要如何彌補戰車的空缺?」等兩個問題,但只要將角度拉高到戰略,基本上都有答案。

  作戰重心轉往印太

  首先,未來戰爭中戰車仍否被需要?答案為肯定。事實上,戰車在陸戰中仍提供突穿、追擊和擴大戰果的力量,因此美國陸軍在可見的未來,並未打算汰換M1A2戰車。而作為該戰車的後繼者,下一代戰鬥車(NGCV)中的關鍵平台(DLP),基本構型都還未出現。因此陸軍應該會保有M1A2戰車至少到2050年後。

  至於美國陸戰隊所失去的戰車部隊,則因為陸戰隊的作戰重心目前在印太地區,並以制海作戰為軸心,傳統上強調兩棲突擊、深入打擊的戰車部隊則用處不大。因此與其說陸戰隊失去了戰車,不如說將部隊修改成更適應2030年代以後的威脅,事實上是對美國陸戰隊戰力發揮更有幫助。

(作者為軍事作家)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