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0/30 

社論

【社論】強化資訊判讀 打贏認知戰

 國內智庫日前發表一份報告,直指中共官方操弄的假資訊及爭議訊息,已經由「在地協力者」,如特定臉書粉專等,滲透臺灣社會,各方宜審慎研究提防。究其細節,主要是中共當局不斷透過「說壞臺灣故事」、「說壞民主故事」,改變民眾認知,圖謀進一步讓民眾產生威權比民主好的錯誤認知。

 舉例來說,這份報告觀察到,近期有8項社會關注的重大假訊息,環繞在「美國流感比武漢肺炎更致命」、「美國以武漢軍人運動會散播病毒」、「美國流感就是武漢肺炎」等3個主題。剛開始多個論述各自發展,後來竟修正結合,並形成完整的論述;而結合這些假訊息論述的人,就是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趙立堅藉推特平台,將各項說法統合成官方論述,透過中共官媒《環球時報》影音轉載,以及「在地協力者」等方式,使相關假訊息透過社群媒體在臺傳播,影響至鉅。

 綜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相關的資訊操弄事件中,還有引用未經審核之論文研究結果、片面引述某醫學權威說詞等手法。這些資訊內容看似有憑有據,但都已被扭曲,特別是在一般人為獲得最新疫情資訊、最需要依賴專家權威時,很容易就會落入認知扭曲的圈套。訊息接收者如果沒有獨立思考與分辨能力,很容易受到影響。

 民主社會中,言論自由、網路自由與行為自由等基礎人權,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普世價值。但新興的認知作戰攻防中,卻可能透過一連串的相互拉抬宣傳機制,產生不亞於武裝力量的衝突,動搖民心士氣。分析中共對臺認知戰攻擊的模式,可以發現,除原有的社群媒體夾帶高度可信、難以查證的假訊息,包括校園、宗教團體機構、網路、媒體意見領袖、國際傳播媒體等,都在不知不覺中相互交織,構連起一張虛假訊息的大網。

 現今網路的最大威脅,一部分即源於網路本身的特質。析言之,網路訊息高速、大量,提供了假訊息得以四處流竄的環境,間接促成假訊息和仇恨言論的蓬勃發展。以往孤掌難鳴的少數極端主義,現在透過網路,就能輕鬆找到同溫層,並且在如Youtube、Line等網路平台輕易壟斷資訊。當民主社會受到網路濫用的影響,大眾對政府的信心基礎必然動搖。

 當然,媒體的資訊操弄,並非「改變認知與施政信心」的唯一路徑。中共的人際滲透行之有年,方式亦多變。例如拉攏人際網絡的策略,會因為臺灣內部的民情而有所變動,對象更涵蓋各階層和各族群。從「海峽論壇」、「靑年交流」以及「專家學者訪談」等名目中,可以清楚看到,其滲透對象,可能包括政治人物、公眾人物、具有影響力的非政府組織、即將踏入社會的青年,及對地方民眾具有影響力的宮廟等,堪稱全面且具脈絡的統戰規劃。

 這些受到人際認知作戰手段拉攏者,都是網路或媒體意見領袖,面臨涉「中」議題時,即可能在有意無意間,變成「在地協力者」,成為中共訊息的放大機與傳聲筒。如果假訊息再透過協力者的人際網絡擴散,受影響的社會大眾也會愈多。例如幾年前「關西機場」假訊息事件,經媒體爆料,加諸政論節目的「在地協力」功能,使得國內輿情快速沸騰,進而引發憾事。上述案例可知,「在地協力」在認知作戰資訊操弄的過程,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因為他們參與的程度愈高,特定論述影響程度就愈高,目標對象認知被操弄的可能性也升高。

 認知作戰資訊操弄手法多元且仍在發展中,自2019年至今,中共在認知作戰中的攻擊對象選擇、訊息素材、敍事調整、呈現方式、傳遞平台、資訊操弄手法等一再更新。因此唯有提升公民資訊判讀能力、促進公民參與調查研究,才是防禦敵方認知攻擊,侵蝕自由民主體制,最根本且長期有效的解方。

 為了面對這個挑戰,應在學校教育中,將媒體素養納入公民素養教育的一環,並由媒體與國內非政府組織,如「臺灣事實查核中心」等機構合作,將數位媒體素養教育,深植於媒體日常中,並將有疑慮的資訊加以標註,供使用者辨認。由於每個人在朋友圈、同溫層中都扮演重要角色。除了提升資訊素養外,也要倡導「情緒懷疑主義」,不要放任自己的直覺反應,急於轉發分享支持自己想法的資訊;因為人們在憤怒或恐懼的情緒下,往往會弱化批判思考能力。若大家都能建立深厚公民素養基礎,社群媒體的假訊息污染就會顯著減少,進而在認知作戰攻防間,不為敵所乘,維繫社會穩定。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