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社論

【社論】反覆查證理性判斷 打擊假訊息

 據相關單位統計,自5月中旬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大量爆發後,許多網路或社群媒體,開始出現目的不一的假訊息,主要內容多是攻訐政府疫情防治及疫苗政策。分析其出現方式,皆從社群媒體開始,廣泛流傳後,成為政論節目或民意代表的話題,甚至造致若干負面效應,令人擔憂。

 為追求聳人聽聞與製造話題,一直以來,許多政治人物及名嘴,常運用三寸不爛之舌,將己身期待與深信之內容,加以引申及誇大,圖藉以激化民間反應,創造聲量;當愈來愈多人關注其聲量,這些人可能還會認為,自己所言已然成為普世價值及真理,進而變本加厲。

 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最新研究報導,高達75%美國民眾,認為自己有很高的能力,足以判斷資訊真假。但這些高估自己對假訊息辨識能力者,其實反而愈容易上當。他們有可能在「只要符合自身政治傾向」前提下,瀏覽及深信假訊息內容,並與他人分享假訊息網站資訊。如類似假訊息僅是一般商業廣告或演藝界八卦,或許禍害不大,但若是來自敵國的認知作戰,抑或別有政治野心與企圖者所為,則那些過度自信及瀏覽傳播者,反而可能成為散播假訊息,或對我遂行認知作戰的幫兇。

 訊息爆炸時代,不同領域與媒體播送資訊龐雜。每個人都有固定接收資訊的管道,對於固定性資訊,一般人大多只會掃描標題帶過,若覺得題目有趣,才會點選進入瀏覽。在此趨勢下,標題不再是負責任的理性描述,為衝高點閱率,現今媒體不再時興以精準字句點出新聞與資訊重點;為了吸引閱聽大眾注意,在標題製作時,往往預留伏筆,或故示疑惑與誇大結果,閱聽大眾點選瀏覽後,才恍然驚覺「又再次受騙了」。此分析結果,是以客觀讀者角度,解讀現今新聞與資訊現象;專家進一步指出,若從傳播理論模式來看,造成此現象的根本原因,乃因半真半假的假新聞,較易製造出風波。  

 以近期國產疫苗爭議為例,部分媒體或假訊息內容農場,利用疫情擴大產生恐慌的心理,以及外購疫苗與國產疫苗空窗期,衍生出「政府阻擋國外疫苗」、「有人炒作疫苗股票」等假訊息。類似陰謀論及指控,加劇民眾恐慌,經蔡總統出面說明澄清及相關詳細資料比對後,終得到公允答案。觀諸時下媒體,不乏以自身立場及意識形態為出發點,僅著重於自身利益,而漠視大眾知的權利與媒體社會責任,甚至衍生惡性競爭,導致假訊息和錯誤、偏頗新聞,屢見不鮮。  

 這些假訊息或錯誤新聞的產製,除加入部分真實訊息,藉以增加說服力外,也會隨著情勢改變,混合入科技新知與資訊,提出新的素材,讓具自信心的閱聽眾深信不疑。例如在日本贈送大量AZ疫苗進入臺灣隔天,社群媒體出現一篇所謂的研究報告,指該疫苗生產時,摻雜了胎牛血清(PBM),呼籲篤信佛教及素食者不要施打。查該假訊息可能源自印度,如今卻經改編成臺灣版,特別是在日本贈我疫苗之後散播,其邪惡用心與針對企圖,不言可喻。  

 篤信佛教或素食主義者或認為,從懷胎中的小牛採取血清非常殘忍,也違背個人宗教信仰,因而產生懼怕心理,急著傳播給親朋好友。試想,在視牛為神聖動物的印度,如確認疫苗由懷胎中的小牛所提煉,恐怕會讓許多篤信印度教或佛教的印度人,不敢打疫苗,進而造成疫情擴大。事實上,胎牛血清已可透過先進生化技術,從植物中提煉萃取,只要包裝說明清楚,不會有任何爭議。

 防疫期間,假訊息傳遞非常多,5月15至31日期間,內政部統計假訊息查報案件有197件,警政署亦移送47件76人,可見假訊息的傳播,已隨著疫情變化而擴散。值此中共刻意傳播假訊息,對我升高認知作戰或混合戰之際,政府除成立訊息查證中心,及時查證及反駁,也制定相關法律,約制刻意散播假訊息者;閱聽眾亦應提高自我警覺,避免受騙上當。

 綜言之,除了查證與反擊外,對假訊息的免疫能力,亦非常重要,其與個人知識及學歷無關,只要能夠理性判斷,不讓情緒受到牽動,自然可有效排除假訊息的干擾。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