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4 

社論

【社論】守住端陽 避免跨區堅實防疫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因有紀念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所代表的愛國、忠貞、正直不朽的行誼論述;又有流傳已久的歷史傳說和《白蛇傳》等民間神話淒美故事襯托,歷經2千多年的傳承和轉化,迄為華人傳統重要節日,並獲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端午節這天,透過各式熱鬧歡樂的民俗活動,如龍舟賽、歌舞娛神、包粽子、飲雄黃酒、戴香袋香包、插菖蒲、艾草、懸葛藤、洗端陽澡、放風箏、踏青等活動,使大眾不僅樂於享受特殊節慶氛圍,更使傳統文化得以歷久不衰。

 根據考證,東漢《風俗通義》中,有農曆5月5日古人防疫、除疫的記載。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荊楚人以5月5日踏百草之戲,採艾以為人形,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懸掛艾草和菖蒲形成的端午節習俗,是因古人知曉,艾草、菖蒲的氣味能驅除邪氣、消退病毒;飲用少許雄黃酒,則是因雄黃這種礦物質相傳可治癒皮膚之疾。

 至於將「五毒」剪成圖象,貼在門窗或繫在孩童身上,更是在提醒大眾,要注意蛇、蠍、蜈蜙、壁虎、蜘蛛等毒物的危害。由此可知,這些端午習俗,蘊含著古人強調夏季保健的苦心和智慧。更重要的科學觀察是,當時序進入五月梅雨季,天氣濕熱交替,蚊蚋、細菌、病毒易孳生,如不加強環境清潔衛生與癘疫防治,人們很可能罹患傳染病。所以,端午習俗中,宣導祛瘟避疫,正是其最值得重視的意義之一。

 往年此時,全臺各地都有各式各樣熱閙的節慶活動舉辦。包括龍舟競賽、立蛋取水、包粽子、掛艾葉菖蒲袪除瘟疫;國人也喜歡在此節日返鄉闔家團聚,或祭祖、敍情誼等人際交流。顯見社會形態雖已由農業進入高科技時代,國人仍重視端午佳節。

 今年在新冠疫情肆虐下,全球迄今已有超過1億7千萬例確診,亦有高達377萬人染疫死亡。我國面對難纏的變種病毒疫情威脅,目前累計超過1萬3千例確診,逾4百例死亡。蔡總統日前針對防疫工作發表談話,對於受到感染,甚至因此失去生命的國人,表達最深切不捨,並強調,讓疫情逐步趨緩,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是目前防疫團隊全力投入的重點目標。蔡總統呼籲,目前我國3級疫情警戒再次延長,如因過節跨區移動,造成疫情大爆發,家鄉和家人都會陷入險境,民眾若是愛家鄉,應留在原地不要移動,才能避免疫情擴散。

 事實上,為了過節或返鄉探親跨區移動的群聚,造成疫情大爆發,國外早有先例。一年多來,歐美國家的感恩節和耶誕節連假、印度民眾聚集恆河慶祝印度教大壺節等,皆造成大量感染及死亡;馬來西亞一位青年因父親去世返鄉參加喪禮,導致2300多位鄉民感染,殷鑑不遠。而讓人憂心的是,臺灣地狹人稠,假期開車南來北往東行,或搭乘大眾交通運輸,若群聚造成防疫破口,無疑將使確診與死亡人數雪上加霜,讓醫護人員更加疲於奔命,我們實在不能再承受這樣的風險。

 為了兼顧防疫與民眾生活品質,國人除應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的各類優先對象,依序接種疫苗,並要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以完全阻絕病毒傳播風險。諸如勤洗手、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症狀者須採檢、遵守感染風險追蹤管理機制外,也要給予周遭親人同事朋友,不論是確診者或疑似確診者,更多的同理心與支持,而非互相懷疑與指責。我們要學習正向思考,學會接納各種負面情緒、維持正常作息、保持足夠營養與運動,也切勿傳遞錯誤訊息及散發恐怖資訊,將疫情的影響降到最低。持平而論,萬事莫如防疫急,同島一命,需要大家共同遵守。

 國軍是這場戰「疫」的重要防線,更肩負守護國人職責。基於「防疫優先」,全體官兵務必恪遵相關防疫規範,在假期中避免返鄉跨區移動,多利用電話或視訊與家人聯繫;上下班應採「兩點一直線」,減少人員接觸面、落實「分艙、分流、分批、分時」原則、落實回報機制;每日實施自我健康監測,若有任何不適,切勿隱瞞,主動戴口罩就醫。值此嚴峻時刻,防堵疫情需要大家一起投入,國軍務須做好自我防疫管理,保持個人健康,確維部隊戰力,成為全民最堅強的安全防線。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