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14 

軍事論壇

【軍事論壇】反制干擾、假訊號 掌控制電磁權
GPS用於軍事範疇非常廣泛,須以更先進技術反制假訊號,並確保通訊定位不被干擾,更精確掌控制電磁權,立戰場於不敗之地。(取自美國陸軍網站)

◎介輔

 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是至今運用最廣泛,最準確的衛星導航、定位和定時(PNT)訊號源,長期以來,GPS已融入民眾生活,尤其是「計時服務」,其功能一般民眾不甚了解,但對於從執行金融交易、手機行動訊號網路、商業網路的數位化操作而言,都是現代人日常不可或缺的工具。GPS用於軍事設備,諸如車輛、戰機、各型飛彈、船艦、核子動力潛艦等導航,對軍事範疇亦至為重要,然而干擾技術的出現,使GPS系統漏洞隨之浮現,也受到科技界關注。

 干擾是敵方最慣用手段

  在過去25年中,GPS功能一直很 可靠,因太陽黑子所引起的電磁風暴不常出現,這些天然現象可以大幅影響導航訊號的多重路徑現象,並且僅只在某些環境下(例如城市的「高樓峽谷效應」),會導致衛星釋出的訊號受阻,這是現代通訊技術的常態問題。對GPS功能最嚴重的威脅是「干擾」和「假訊號」。尤其干擾更為普遍,存在特殊目的的干擾更容易被人為操控,也會在自然環境中產生。在國防軍事領域,「有目的的干擾」是敵方最慣用手段。進行電子戰行動時,敵方通常會在展開攻擊之前,就將目標區的電磁訊號擾亂和欺騙,即所謂「大軍未動,電戰先行」。美國對超寬頻設備的潛在干擾表示憂慮,並展開反制之道。

 對此,加拿大卡加利通訊技術公司、柯林斯航太技術公司、L3哈里斯國防技術公司和霍尼威爾公司的技術專家,提出解決干擾的新技術,以及各種抗干擾方法相對有效性。

  由於GPS的PNT參數被刻意干擾而造成的通訊品質被破壞,發生的頻率愈發增加。考慮到民眾對全球導航定位系統(GNSS)的依賴,以及對精準度日益增長的需求,敵對國刻意干擾只會愈來愈頻繁。在軍事領域,從美、俄在敘利亞的電子戰與近期在烏克蘭、南韓和芬蘭等前線的電磁干擾,皆已表明敵方經常使用現代化的高功率設備,來破壞對方的通訊情報鏈路。

 在民用領域,干擾也是日益嚴重的問題,因為民眾可藉由網路購物,獲得廉價而有效的干擾器。使用這些「個人隱私設備」來反制車輛跟監設備的訊號,其目的和動機眾多。一般而言,GNSS訊號易受干擾,因為它接收的功率太小,只要是皮瓦級(10-12 W)範圍內,都可以讓接收器失效。干擾器有許多不同等級,從低功率的民用設備,到複雜而強大的軍用等級電子戰系統,可以造成幾百公尺到幾百公里的訊號接收器完全失效。

  態勢感知干擾源訊號特徵

 民間用戶可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GPS被卡住了」。而專業通訊公司除了反制可能出現的干擾情況,還必須達到「識別、查詢和凸顯干擾源的訊號特徵」,並將此類資訊提供給用戶,以便可以適當地排除。在軍事領域,這被稱為「態勢感知」能力。

 使用網路的電磁活動分層方法,可以從資訊戰的背景下,理解新型態的干擾威脅。它可以識別「認知層級」,即:基於PNT參數的人為對策,和虛擬層級,其中PNT參數用於認證或支持網路系統,還有物理層級,即用於提供和防護PNT參數的硬體設備。因此,有效的抗干擾手段,包括讓用戶了解系統的漏洞在哪裡,並確定何時被「卡住」、 方便用戶可以使用GNSS傳統的方式進行定位和導航(而不是計時)、讓PNT參數在被用戶採認之前受到防護和驗證。

  在電磁學的物理層面分析技術上,有一種「多層異構法」,可以讓接收器在受到干擾和假訊號的情況下,提供有認證的PNT資訊,而不會造成計量化的精確訊號遞減。通過以上每一層級並且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就能形成業界和用戶對反制干擾功能的一致共識。

  使用加密軍用訊號

  如以早先流行的網路遊戲「寶可夢」為例,其基本技術就在利用通過重新釋出GNSS訊號,或藉由模擬器生成訊號,讓接收器(智慧型手機)產生「已經收到訊號」的常見現象。假如訊號太弱,都慣用反干擾的手段,但若如此,干擾會因假訊號再擴大。雖然在現行技術上,假訊號比干擾更難做到,但它所造成的通訊環境紊亂可能更令人擔憂。

  以假訊號遂行詐騙的行為,從2016年起引起美國民眾的關注,當時的電腦程式員設計了「位置欺騙應用程序」來破解「寶可夢」手機遊戲。此後,相似實例在全世界各地都有所聞。由於早期的假訊號範例,是針對簡單的GPS L1 C/A碼接收器釋出,也因此,最初希望藉由雙頻或多頻接收器克服假訊號。新技術已證明,使用市面販售零組件的多頻接收器,也可以被假訊號騙過,至少在接收器使用GPS的多個頻率時就有這種疑慮,對此,增加GNSS訊號將有所幫助,但是最好的防禦措施,是在獲得授權情況下使用加密軍用訊號。

  一般抗干擾系統有效性,是以「分貝」為單位干擾與訊號比(J/S)數值進行評估,具體取決於接收器前端無線電頻寬等變量,與追蹤的訊號類型(C/A與P(Y)代碼)、接收器的訊號追蹤數值、載具動態、振盪器的選擇,和天線特性等因素。由於製造商在計算J/S方面的差異,導致美國GPS聯合辦公室採用覆蓋改善因素(CIF)。但考慮到航太飛行器的位置隨仰角和方位角而變化,CIF也能針對特定情況,評估抗干擾系統的有效性。

 要使用CIF評估抗干擾性能,是技術門檻很高的程序,通常會對干擾結果進行分類。至於目前較為普遍採用的抗干擾方法,第一道防線是將良好的訊號傳遞到接收器,同時消除「可控制接收模式天線」(CRPA)的被干擾因素。通訊系統可以動態化改變天線的效能模式,以便隨著載具和干擾器的移動,讓通訊效能也改善,從而使「歸零校正」能有效進行。

  分層方法為最佳反制方式

 其次,使用多個衛星訊號和頻率,亦是降低干擾的有效策略,但受限於干擾波不能覆蓋目標的頻率。其他獲得有關干擾的參數,幾乎與降低干擾同樣重要,因為讓用戶能夠修改接收頻率。但是,干擾效應卻可能很難推測,而且很難追蹤。此外,自動控制也可以指出干擾源,將GNSS接收器與「慣性測量單元」(IMU)耦合,為GNSS訊號提供更高級別的防護,因為即使在衛星訊號受阻,或暫停使用的短時間內,IMU仍可提供可靠的位置、速度和姿態。另一面,IMU訊號容易飄移,導致性能下降,須考量當時狀況使用。

  抗干擾系統必須與用戶需求保持平衡,而各用戶的需求差異很大,分層方法是反制干擾和防禦假訊號的最佳方式,可從保護輸入GPS訊號開始。最高級別的防護之一,是將抗干擾天線系統與IMU緊密耦合的GNSS接收器配對,也要考慮到在現代化戰場電磁環境中可能的干擾,這也是對一般用戶進行反饋教育的最佳時機,同時亦能軍事部門使用時,產生更高警覺性,以更先進技術反制並確保通訊定位不被干擾,更精確掌控制電磁權,立戰場於不敗之地。(作者為軍事作家)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