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1 

國際瞭望

【國際瞭望】冷戰2.0 歐盟與「中」漸行漸遠
 隨著美、「中」戰略競爭,歐洲各國受限主、客觀條件,可能僅扮演「輔助性角色」,進行有限度參與。圖為位於法國的歐洲議會。(達志影像/歐新社資料照片)

◎鄭智懷

 今年7月,立陶宛宣布,同意我國在其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8月加碼提出將於臺北設立辦事處,加強雙方經濟與文化領域交流。期間,中共對其施壓與利誘,立國始終無動於衷。雙方各自召回大使,關係進入冰點。中共近期與歐洲各國的變化,恰如當前「中」、立關係的發展,吹起逆風,漸行漸遠。

 人權議題成改變關鍵

 今年3月,歐盟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暌違32年,再針對中共人權問題,祭出重大制裁;5月,歐洲議會以中共對歐盟的制裁、香港與新疆等人權問題為由,凍結歷經7年談判的《歐「中」投資協定》批准程序。此外,除了法國在南海的例行性巡弋,英、荷與德也陸續派海軍前往南海,進行「自由航行」。北約6月舉辦峰會後,於聯合公報表示,與中共並未共享相同價值觀,且其日益增加的影響力,以及過於自信與獨斷的行為,對於國際秩序和歐洲聯盟的安全領域,造成系統性挑戰。

 為何歐洲一改過去親「中」立場,轉為強硬的態度,並運用各項政策工具和中共進行角力?主因除響應華府制衡北京的「反中」政策,另因歐盟自身歷史與文化因素,從而格外重視人權議題,新疆與西藏人權問題,乃成為歐洲對中共的認知出現決定性改變關鍵。

 最明顯案例,是歐洲對於中共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由原先的支持,且認為有助刺激歐洲經濟成長,轉而視為其圖謀藉以擴展全球影響力,並控制個別歐洲國家外交政策,藉由不公平的競爭,排除歐洲企業投資,集體進行反對的行動。

 競合中找尋平衡點

 上述現象引發2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是「歐洲近期對『中』態度的轉變,是否意味著歐、「中」關係將一去不復返」;其次為歐洲各國未來是否會調整戰略方向,傾斜手上資源,投入印太地區。

 首先,歐洲的「反中」浪潮仍會繼續,但兩方澈底脫鉤、決裂的可能性有限,必然會在競爭與合作間,重新找到平衡點,原因有三。其一,歐、「中」歷經過去數十年交往,已發展成共享全球化的互利夥伴,而中共已取代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雙方產業關係千絲萬縷,全面脫鉤的成本高昂,並不具備操作可行性。

 其二,美、歐目前雖然聯手「反中」,但彼此間仍存未解問題,如前任美國總統川普時期留下的美、歐貿易摩擦仍未解決,以及雙方對「中」政策的歧異;更重要的是,歐洲依舊擔憂美國未來重新擁抱孤立主義。因此,歐洲在美、「中」之間進行避險,取得平衡,而非採取一面倒策略的可能性較高。

 其三,歐、「中」之間大有合作空間,例如在氣候變遷、反恐、區域安全(特別是非洲的穩定),以及禁核擴散等議題上,雙方具有共同利益。歐洲國家也十分清楚,在上述議題中,假使缺乏中共的合作,投入相應資源,則問題將難以解決。因此,歐洲國家在和中共競爭的同時,仍將會保留對話與合作空間。

 以輔助性角色有限參與 

 歐洲各國未來是否會將資源傾注至印太?無庸置疑的是,由於國際權力結構的改變,以及區域形勢變化,歐洲必然採取相應行動。不過,對歐洲而言,受限於主、客觀條件,最有可能的選項,應是扮演「輔助性角色」,進行有限度參與,而非追隨美國腳步,與中共進行全面競爭。

 相較於中共,來自俄國的威脅,無疑是安全領域上,需更為優先關注的議程。今年的七大工業國(G7)峰會公報,以及北約聯合公報為例,前者提及中共3次,俄羅斯則提到7次;後者指出中共為挑戰達10次,俄羅斯仍為威脅,出現61次。由此可見,即便近年美、歐開始聚焦中共,但俄國仍被優先視頭號具有國安威脅的政治實體。

 其次,軍事力量結構與資源的缺乏,也制約歐洲加強、介入印太事務的能力。北約國家在201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之後,持續增加國防預算,用以增強戰力,以應對俄國威脅。除重建陸海空傳統武力外,也注重網路、太空等新興關鍵領域的作戰能力強化。

 但過去長期縮減國防開支,所造成的差距,非一時半刻能解,重塑軍力,也需要大量時間與資源。另外,由於長期以俄羅斯為假想敵,北約的軍力基本上缺乏遠洋的兵力投射能力,而這正是軍力部署印太,所需要的基礎能力。在資源有限下,北約國家是否能撥出足夠資源,建立一支在印太地區長駐,且足以應對任何衝突的部隊,恐怕仍值得深思。

 各國領袖立場不一

 對於前述英、德、法與荷等國家,增加在印太地區軍事活動,以及透過北約對抗中共的行為,歐洲民間的輿論也提出批判,表示此舉無助區域和平與穩定,也勢必影響與中共交往所帶來的經濟利益。

 此外,由於缺乏地理上的連結,反對者認為將資源投入印太地區,將使資源錯置,從而削弱歐洲本土與周邊安全。事實上,歐盟國家政治領袖對於是否應與中共對抗,也並未有統一立場,如法國總統馬克宏便曾公開表示,俄羅斯方為北約需優先處理的問題,而非中共。簡而言之,反對者認為前述的反「中」作為,不僅無法解決目前歐洲面臨的主要安全問題,反將使其陷入更不安全的形勢。

 結語

 放眼未來,美、「中」持續進行戰略競爭,似乎已成為無可挽回的趨勢,「冷戰2.0」將不再是紙上名詞,而是即將到來的現實。目前,歐、美暫時放下過去的矛盾,攜手對抗中共在全球逐漸擴張的影響力;惟東線的俄羅斯虎視眈眈的壓力依舊存在,加諸資源有限,備多則力分的困境未解情況下,即便歐洲各國對中共有再多的不滿,也難以騰出雙手,與美國聯合全力壓制中共。

 此外,各方利益盤根錯節,歐洲更傾向透過多邊對話與合作機制,解決強權間的衝突。值得慶幸的是,也正因如此,避免當前強權間的競爭,轉變為零和賽局的可能性,仍存在一絲曙光。如何維持國際和平,而非回到冷戰時期兩大集團對立的恐怖平衡時代,考驗著各國政治領袖的智慧。

(作者為淡江戰略所博士候選人)

:::

PDF電子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