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社論

【社論】緬懷先烈奮勇禦敵 攜手捍衛家園

 今天是古寧頭戰役勝利72週年紀念日,是役,國軍以「退此一步,即無死所」的決心勇拒犯敵、捍衛家園,為中華民國爾後70餘年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以史為鑑,我們更可從這場勝戰中,深刻體認強化國防實力的必要性,以及軍民同島一命、同心護衛家園的重要性。

 回首70多年前,中華民國政府從南京一路遷都廣州、重慶、成都而播遷來臺,同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廈門於10月17日失守,最終國軍在福建仍據守金門。共軍磨刀霍霍,國內氣氛緊張、人心惶惶,兩軍對峙的局勢一觸即發。

 10月25日凌晨,共軍第10兵團出動近萬名部隊,渡海進犯金門,在古寧頭、嚨口一帶登陸,遭到國軍將士迎頭痛擊,血戰3天2夜後國軍大勝;幾乎每小時都有百餘人傷亡,戰況之激烈可以想見。我守軍將士用命、英勇抗敵的表現,更是名垂青史。

 戰役期間,陸軍戰車第3團第1營第3連上士射手熊震球,在深夜發現敵蹤,臨危不亂,射出首發戰車砲,精準命中敵登陸指揮船,立下殲敵首功。回憶生死交關的臨戰景況,熊震球直指,同袍都明白守衛金門的「這一戰不能輸,一輸就連家都沒了。」因此,官兵均抱持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準備痛殲來犯之敵。也就是基於這樣深厚的革命情感,讓當年生死之交的老戰友,即使退伍數十年,休戚與共的情感依然密不可分。

 率領第19軍第14師42團的李光前團長,25日受命向盤據林厝之敵反擊。當時共軍據守碉堡頑抗,國軍攻擊頓挫。李團長為激發士氣,身先士卒發起衝鋒,遭敵軍擊中陣亡,殉職時年僅32歲。戰後金門縣軍民為紀念他,特別將金門縣行政中心金城鎮市區新築道路,命名為「光前路」,亦將金沙鎮一處行政村改名為「光前村」。西浦頭村民更於其陣亡立碑處,擴建「李光前將軍廟」,奉為「金門守護神」,政府並於民國102年,為李團長追晉為中將。

 除了基層官兵浴血奮戰,政府對敵情判斷精準、將帥指揮得宜,亦發揮關鍵作用。早在共軍來襲前,政府即已嚴令金門守軍強化戰備整備,共軍登陸前日,我軍仍在灘頭實施聯合反登陸演習;同時,空軍部隊早在戰前,即越海攻擊大陸沿海船隻,使敵渡海船隻不足、登陸部隊有限;在反擊作戰期間,海、空軍對敵船團及共軍砲兵陣地的攻擊,也有效支援地面守軍作戰,發揮了聯合作戰的效果。

 尤其重要的是,國軍在古寧頭一役立穩腳跟、粉碎了中共「血洗臺灣」的迷夢。戰後回顧,先總統蔣公曾說:「這一仗我們全勝了…臺灣安全了」;胡璉上將也說:「金門戰役的勝利既是軍事上的,也是政治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凸顯是役旋乾轉坤、穩定民心士氣的重要地位,為臺澎金馬經濟與政治雙重奇蹟奠基。

 時至今日,中共謀我之心日亟,窮兵黷武的手段層出不窮。我們面對的安全挑戰,亦達到前所未有的艱鉅。回顧輝煌戰史,吾人應感念先烈前賢不畏犧牲、將士用命、浴血奮戰、精誠團結,誓死保衛臺灣之際,繼起者亦須勇於承擔捍衛國家安全的重任;亦應體認,建構堅強的國防實力,是嚇阻敵人蠢動的關鍵,其間包括士氣高昂、訓練扎實的官兵;效能精良、避強擊弱的武器裝備;靈活創新、可形塑不對稱優勢的戰術戰法等,以築成守護家園的銅牆鐵壁。

 我們知道,唯有以同島一命的認知,軍民緊密團結、堅定捍衛自由民主的決心,才是確保臺海和平的關鍵。如同在古寧頭戰場堅守陣地,與敵人血戰的前輩,吾人今日不但在地理形勢上,必須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意識形態的價值天平而言,亦不能捨棄自由民主的準繩。質言之,中華民國在臺灣實踐的民主政治,已為全球華人樹立良治典範;當今多數民主國家對臺灣的支持與肯定,就是最明顯的例證。

 綜言之,我們今日紀念古寧頭戰役,緬懷為保衛臺灣犧牲的英勇戰士,讓臺澎金馬能享有安定、繁榮、富足生活的貢獻,別具深遠意義。我們感謝當年奮勇禦敵的前輩,誓言承襲他們留下的武德與精神,讓澎湃史詩永遠流傳,中華民國千秋萬世、屹立不搖。

:::

PDF電子報紙